第十二章 借機(第3/4頁)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著兵部,通政司,錦衣衛,五軍都督府組成聯合調查小組,徹查此事。自鄭宏承爵之後的朝廷歷任官員,皆要呈上申辯書。”

白圭領命退下,朱瞻基才又跟解禎期說道:“議會方面,圍繞鄭宏一案,提出相應改進措施,防止封藩坐大。”

解禎期領命退下,朱瞻基又跟於謙說道:“近年來民政事務方面,官員與商人勾結日漸密切,朝廷要防止官商勾結,也應有相應之策。”

於謙與原本的歷史中一樣,滿腔正氣。他擔任總理大臣期間,吏治清明,官員無人敢貪。

但是,官員能經商是朱瞻基時期就已經制定的政策,所以他們雖然不敢貪汙,但是插手工業,商業,利益牽扯頗深,這是於謙也管不了的。

聽到朱瞻基的話,他躬身說道:“陛下,臣一直以為,準許官員經商才是最大的弊端,而且應當重新在百姓之中進行戶籍分理,才能便於朝廷管制。”

正統二十六年,大明朝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全國的大部分州府,包括縣城已經通電,並且連上了喇叭。

各地的喇叭之中,每天都會有半個時辰的時間,由當地的官員進行普法。

這個時候,朱瞻基提出了取消戶籍編等。

朱元璋時期,為了便於管理,推行了裏甲制度。

裏甲制度比今天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小組還要嚴密!每一百一十戶編為一裏,勞力多產糧多的前十戶為裏長,其他一百戶劃分為十甲,每甲十戶。

每年需要出徭役的時節,這個裏呢,要派出裏長一人,甲首一人,還有其他九人,共十一人去負擔出工等責任。

十個甲一甲負責一年,大家排著班,叫做“排年”。

鰥寡孤獨,屬於特殊困難家庭,負擔不了徭役的,可免,但是必須記錄,叫做“畸零”。

由於戶部的戶籍冊封面是黃色的,大家把它稱之為“黃冊”。

全國全部報上來,那是一萬多冊啊,一大堆!藏在皇宮後湖的東西二庫。碰到祭祀等場合,還要拿出來供奉一下。

由於黃冊數量太多,為了征稅、編徭的方便實用,戶部又專門弄出一個白冊。

每年,戶科給事中一人、禦史二人、戶部主事四人,共計七人,帶著一幫會計拎著算盤,噼裏啪啦,核對錯誤。

這相當於今天的稅務專管員,以及國家稅務局稽查分局。

這種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是大明朝最開始穩定的基礎,不管是朱允炆,還是朱棣,從來沒有在這方面改革。

除此之外,戶口還分為三等,民籍,軍籍,匠籍,統稱民戶。還有一類,就是樂戶,屬於賤籍。

民籍,那是屬於或農或商,自負盈虧型,自己組織生產和經營活動;軍籍、匠籍,軍是指的職業軍人,匠是指的技術工人,那幹活國家是要支付工資的,屬於“公家人”!

民籍、軍籍、匠籍,地位是平等的,但是為了國家穩定,不允許你來回變。

這種制度有一定的好處,就是不管什麽時候,大明不會缺了兵源,也不會缺了匠人。

但是,這裏面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向上的通道變的非常狹窄。

除了讀書改變命運之外,農夫的兒子只能當農夫,不能去做工,不能去當兵。其他的兩種戶籍也是如此,所以很多人才,可能因為這種制約,就變的泯然眾人。

而且還有樂戶,在後世,藝人,歌星,那可是地位很高的。但是在大明,卻屬於最低等的人,他們這些人,連讀書做官的資格都被取消了。

女孩子長大了只能當幾女,賣藝,男孩從小被強迫戴上綠頭巾,作為區別普通平民的標志。

後世人們所說的“戴綠帽子”,就是這麽來的。

朱瞻基取消了戶籍編等,就等於是取消了對所有人的限制。你是農戶的子弟,不僅可以當農戶,也可以進工廠做工,也可以去當兵了。

最重要的是,取消了樂戶的歧視,讓那些罪臣之後,不用再低人一等了。

這種改變對大明的沖擊歧視非常大,大明的戶部這邊,整整十年,都不能對國內民眾的身份完整確定下來。

一直到近幾年,國家才有平穩下來。

但是,依舊給國家的管理造成了巨大的負擔,就連稅賦,也少了許多。

雖然大明現在不是主要依靠農稅來填充國庫,這種損失依舊讓許多官員不能接受。

朱瞻基說的是腐敗問題,於謙提的是戶籍問題,看似不是一回事。但是這中間有一個稅制的聯系,對兩方面的影響是相同的。

於謙考慮的是像以前那樣嚴格戶籍制度,任何人的管制就比較簡單,包括腐敗。

可是朱瞻基不能僅僅只考慮這些方面,他所考慮的更加深遠,甚至包括了現在的分封制度的隱患。一個軟弱的皇帝,以後就有可能導致諸侯離心,各地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