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章 選才(第2/4頁)

一萬八千多舉人,差不多按照十比一的比例,選出了一千六百余份試卷,成為了會試的勝出者。

榜單分正榜,副榜,正榜三百一十二人將會直接參加復試,殿試。副榜一千三百余人將會直接參與選官。

拆封唱名之時,朱瞻基親自來到貢院,監督著禮部吏員們一個個拆開了封住的名字和籍貫。

與往屆一樣,選出來的士子們依舊是南人居多,北人只占據了不到兩成。

不過這些在所有人的預料之中,這還只是會試,後面還有復試和殿試。那個時候,才會稍微偏向北人,選才之時,將北人的比例提高到三四成左右。

北方清貧,連年戰難,在讀書方面,跟南人無法相比。所以在選士的時候,稍微偏向北人也是應該的。

真要像洪武年間那樣一次選才,選出的都是南人,那才是對北人的不公平。

經過整整一日的復核,一千六百五十一人的名字和籍貫被抄在了二十張皇榜上,第二天辰時張貼在貢院之外。

這一千六百五十一人,按照如今的制度,都被稱為貢士,其實都有當官的資格了。

不過他們大多數只能候選,也就是有了官員空缺的時候,才有他們的機會。

這一次會試滯後了一個月,但是殿試朱瞻基卻不願意拖延。經過司天監的觀天象,復試日期被確定在了四月十五,而殿試日期被確定在了四月二十一。

四月初十,當皇榜被張貼在貢院之外,自然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解禎期雖然依舊榜上有名,但是這一次,他沒能像上一次拿下頭名解元,只拿了一個第二。

第一被來自江西泰和的曾鶴鳴奪得,曾鶴鳴曾經也是大明有名的神童,永樂三年就已經中舉。

不過此後,其家兄病重,還要贍養父母,養育侄兒侄女,他就一直留在家鄉。

一直到其侄兒長大,今年的他已經快四十歲了,才來參加會試。

他的詩歌蘊藉曠達,文章說理明暢,次序有法,雖然其才華不知幾何,但是在應試考核方面,他的文章絕對屬於精品,任何人都挑不出半點毛病。

相比較而言,解禎期的文章雖然華美,卻充滿了濃郁的個人風格,不如他的文章能讓所有人都喜歡。

失去了會元,也就失去了連中三元的機會,但是解禎期並不覺得失望。因為殿試的主考官是朱瞻基,依朱瞻基對他的喜歡,在殿試上,顯然具有比別人更大的優勢。

四月十五,為了迎接復試,當日的大朝會都被取消。

三百一十二名貢士黎明時分進入了皇宮的奉天殿,朱瞻基以大明外交策略,農業發展,工業發展,思想發展,軍事擴張出題,進行了第一輪的復試。

這一輪復試,讓不少外敵學子叫苦不叠。他們根本沒有想到,朱瞻基在復試上竟然不考儒家經義,只考時政策論。

日落時分,一眾考生出了皇宮,登時顯得群情沸騰起來,不少人都覺得自己的答題並不盡如人意。

不過,他們現在已經是貢士,已經有了當官的資格,哪怕就是考的不好,也不會因小失大,鬧出是非來被削去功名。

“兆南兄……”王乾走出了承天門外,算是出了皇宮,才敢放松下來。尋音望去,只見於謙笑著等在路邊。“剛才就看見你了,不過被那些內侍,官員盯著,現在才敢跟你打招呼。”

王乾搖了搖頭說道:“廷益兄,這皇家威嚴,今日方得一見,果然讓人戰戰兢兢。”

於謙笑問:“今日考試如何?”

王乾嘆了一口氣,搖了搖頭說道:“不盡人意,以往只讀聖賢書,對這些時政荒疏不已,也就勉強通過吧。”

他向於謙行了一禮說道:“還要多謝廷益兄此前開解,否則真要抓瞎了。”

對於時政,越是富家子弟了解越多,因為他們有機會從長輩那裏知道一些新聞。而清苦家庭的子弟,為了學儒就耗費大量心神,也沒有廣泛的社交圈子,了解的事務自然不多。

要不是朱瞻基從去年就開始讓學子們多了解時政,今日的復試,大半士子恐怕都回答不了。

於謙笑道:“你我本是同窗,如今又是同科,自當團結一心。”

王乾受了於謙不少恩惠,此時長揖到底道:“若弟有幸登科,定當與兄一同為朝廷效力。”

於謙笑著摟住了他的肩膀道:“君子樂於人同,可不能因為一些小恩小惠就銘記在心。兆南不必將這些放在心上,你我學聖賢書,同為朝廷效力即可。”

這時,一而立之年壯年男子回過身來,看向了於謙問道:“請問可是寫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錢塘於廷益?”

張榜以後,本屆會試的一些有些試卷,就被朝廷公布了出來,刊印發行。

於謙雖然在文采上略遜,但是眼界開闊,所寫策論立意方正,被挑選出來作為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