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改變(第3/4頁)

於謙舉起酒杯,向王乾說道:“解學士不愧是當代大儒,這本書將海外各地介紹的清清楚楚,只是看到此書,就猶如親歷。”

王乾有些神不守舍,跟於謙碰了一杯說道:“以前我一直認為儒家學術乃是文之精華,可是看到解學士對海外的描述,那些國家都沒有儒學,為什麽也能發展的如此蓬勃?這是不是說,儒家學術並無大用?”

於謙搖了搖頭說道:“此言大謬,我華夏諸民正是有了儒家學術為本,才能比其他國家發展的更好。也因為我們有了這樣的根基,才會是我們去征服他們,而不是他們來征服我們。絲綢,茶葉,瓷器,這些貿易替我大明獲利無數,有了這些,我大明如今才能發展的如此欣欣向榮。”

王乾說道:“可是這些跟儒家無關吧,儒家還斥責這些為奇技淫巧呢!”

於謙還不是後世那個力挽狂瀾的大臣,也不過是一個學子。聽了王乾的話,他有些接不上來了。

不過他才思敏捷,立刻想到了兩者的區別,說道:“儒學為體,修的是自身,其他為用,乃是外在。”

王乾點了點頭,又舉杯說道:“廷益兄高見。”

話雖然這樣說,但是於謙的內心未免沒有懷疑。他到不是懷疑儒學的作用,只是覺得,儒學的作用似乎沒有那麽重要。

身為儒家學子,懷疑儒學乃是大逆不道。他沒有往這方面深思,但是內心未免沒有一些種子已經發芽。

兩人喝完酒,又每人吃了兩大碗米飯,這才各自分別回家。

這一夜,於謙一宿沒睡,一直將這三本書全部看完,依舊激動地睡不著覺。

從這本書裏面,他知道了原來在大明之外,還有上千個小國,部落,而且每個部落,每個國家都不一樣。

他也知道了原來在大明之外,還有那麽多值得一去的地方,有無數的無主土地,等待大明的百姓去耕種。

杭州府這裏從宋代以後,就發展起來,一直人多地少。如果這裏的百姓移民出去一半,那不就是人人有其屋,人人有其地,再也不怕天災人禍了嗎?

他想到了這幾年朝廷一直在推廣移民,覺得自己實在有些後知後覺了。

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啊!

而王乾跟於謙一樣,他也是一直看書到了天亮,才從床上爬了起來,然後到河溝邊西了一把臉。

在他的內心裏,沒有於謙想的那麽憂國憂民。他更多地在想,然後參與進這個時代,順便改變自身的處境。

而從這一天開始,府學的學子們,談論的話題就從秋闈轉到了海外風情上面。

不管是那些對科考有把握的,還是沒有把握的,他們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道路。

能考上舉人,考上進士,然後為官,他們也想趁著年輕,去見識一下海外的風情。

即便是對科考沒有把握的,他們也想著跟著內監一起,將大明的絲綢,茶葉,賣到各地去。

自古以來,上有所好,下必行效。

朱瞻基原本以為自己要在春闈裏面加上海外的考題,會讓學子們不滿。

但是,當這形成了一種風氣的時候,反而會成為一股潮流。

任何時代,大學生們都是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體。他們這些享受到了發展的紅利,見識到了海外殖民帶來的好處。

現在,對科考裏面加上海外概覽的考題,並沒有太多抗拒之心。

何況,這還只是在明年的進士考裏面加入,根本不影響他們秋闈考舉人。

而且,有半年多的時間,他們這些自視甚高的人,不相信自己會把這些記不下來。

除了朱瞻基,任何人都沒有想到,這股潮流一旦被帶動起來,在這歷史的大潮中,除了皇帝再也沒有人能制止下來。

只要皇室一直需要這樣的人才,不需要督促,不需要鞭策,所有人都會主動學習。

特別是那些心思敏捷,卻又一直科考不順的學子,他們更想早日讓這樣的考題往下發展,鄉試,府試,甚至是縣試都加入這樣的考題。

這樣的話,他們即使在八股文上沒有天分,也有機會能考上秀才,考上舉人。

當然,這股大潮如今還剛剛興起,沒有爆發出它的威力。

但是另一股大潮,卻讓大明艦隊一下子跨過了艱難險阻,來到了美洲大陸。

易信早些年的探索,都是只派出幾條船,然後沿著海邊繪制地圖,將大海中的每個島嶼都記載下來。

所以他的行動一直很慢,三年的時間,也只是探索到了阿拉斯加的海疆。

但是這一次,他們帶著朱瞻基的任務,要勘測整個東洲大陸,加上艦隊的規模宏大,所以根本就沒有在已經探明的地區停留,直接沿著已經探明的珍珠鏈島(阿留申群島)駛向東洲。

從大明出發的時候,艦隊一直是順風,船速非常快。到了蝦夷島之後,先是沿著棒棰島(堪察加半島)南方的島鏈,抵達棒棰島之後,就開始向東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