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火車(第3/4頁)

“臣願立軍令狀……”

“那倒不至於……如今西征,兵部事關重大,中心都轉移到了西征上面。但是,這也是兵部進行改組的好時機,孤欲將兵部這些年積累下來的痼疾全部疏通,讓兵部,五軍都督府,海軍三方形成一個平衡的三角關系。這一切,都要拜托尚書了。”

黃福大驚,說道:“殿下,西征不容有失,一切都應等大局已定的時候再說。”

朱瞻基笑道:“放心好了,孤不會自傷己身。你要做的是把一切都安排好,只等皇祖父那邊大勝,才是改組兵部的時候。”

黃福這才放下心來,拱手道:“臣任憑殿下驅使,還請殿下給下改組方略。”

朱瞻基對兵部的改組想法由來已久,想要恢復以往的政治架構。

遠的不提,在唐代,文臣就根本沒有資格插手軍事。到了宋代也有專門的機構樞密院負責軍事,文臣幾乎沒有插手的機會。

但是宋代開了一個不好的先例,那就是文官們的權力太大了,大到了一個高級將領,見了他們都要卑躬屈膝。

樞密院的職能在後來就逐漸被文官勢力所驅使,失去了獨立性。

如今大明的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最重。

雖然現在有個五軍都督府,也有朱瞻基專門設立的海軍,但是這些職銜大多是虛設,有銜無職。

除了不管領軍作戰,兵部幾乎什麽都管。

這一點是非常不好的,因為外行領導內行,往往最後都要出問題。

朱瞻基的印象已經模糊了,但是猶記得曾經看歷史書,說戚繼光為了練兵,還要喊文臣為爺爺。

這個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到了明代後期,武將們已經完全成為了文臣的附庸,這一點是事實。

為了保持軍隊的獨立性,朱瞻基也必須要進行改組。後勤,兵械,軍令,這些方面當然仍然要由兵部來掌管,制約武將。

但是兵籍,培訓這些,應該由五軍都督府和海軍自己掌管,不能讓文官們一直卡著武將的脖子。

當然,這件事他不會心急,慢慢梳理,用幾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就好了。

留黃福共進午膳,朱瞻基讓他明日參加早朝,隨後讓他出宮回家,而他也出發到了機械研究院。

相對於將蒸汽機裝在船上,將蒸汽機裝在車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都不能相比。

在船上安裝蒸汽機,只需要將甲板加固,連接上滾輪就可以了。

但是安裝在車上,僅僅是造出一輛能承受蒸汽機的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裏面,最關鍵的問題還是車輪。

蒸汽機的重量有幾百斤,再加上連動齒輪和氣壓設備,重量超過千斤。

再加上車子本身的重量,想要用這樣的車子裝貨,或者是裝人,都不現實。

一個普通馬車都還經常壞輪子,這麽大的重量,再加上更快的速度,只會讓車輪散架。

所以,朱瞻基要求工匠們率先考慮火車。

不因為別的,只是因為火車的車輪可以鑄造出鐵的。

不考慮後世的火車復雜構造的話,就像礦山裏面運送礦石的礦車,結構其實非常簡單。

因為這些礦車就是四個輪子支撐一個車鬥,不需要太復雜的構造。

而且,最早的火車也不是鐵軌,鋼軌,而是木制軌道,然後在木制軌道上面增加一層鐵皮。

朱瞻基親眼見過這樣的“歷史遺跡”,所以有他的指導,工部的工匠們很快就將朱瞻基的意圖實現了出來。

軌道是非常容易建造的,只需要木匠按照圖紙,用水力鋸鋸出標準的方木,然後在方木上面鑲嵌上一層防磨的鐵皮。

而火車自身的建設,也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因為現在可以直接鑄造出車輪,然後有了車床,能制造出標準一致的車輪。

有軸承,有車輪,經過幾個月的摸索,機械研究院終於造出了第一輛樣品車。

朱瞻基抵達下馬橋的時候,不僅機械研究院的人已經聚集在了下馬橋農莊的試驗場處,就連其他研究院的人,也有不少來看熱鬧。

在蒸汽車造出來之前,機械研究院的人最開始做的工作就是鋪設軌道。

這件事是瞞不了人的,因為從最開始制造木軌,然後將木軌烘幹,用瀝青進行防腐處理。再加上後面鋪設軌道,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木軌鋪設在下馬橋農莊的南部,從研究院以南,居民區以北為起點,環繞整個居民區一圈。這一圈的長度大約是三公裏,作為實驗性軌道來說,已經足夠了。

如今的火車當然還不是後世的形狀,看起來非常寒酸。

車頭就是一節平板車,上面的前半部分裝了一個蒸汽機,後面半節全部裝的煤。

在蒸汽機的前面,留出了大約一米寬的位置,這裏是駕駛員的位置。他可以通過調節档位的齒輪,進行減速,加速,但是刹車依舊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