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又吐血了

在應天府,大明朝廷的各個衙門,幾乎都集中在皇宮之南到長安坊之間的那一片區域。

但是,有兩個衙門不再其中,一個是刑部,一個是大理寺。

這兩個衙門因為負責刑罰和審案,大理寺位於皇城西側,靠近應天府城中心的區域。而刑部則位於內城朝陽門和朝陽門之間,位置更是偏僻。

這主要是刑部還有一座重要的附屬建築,那就是天牢。

這一個多月來,朝廷因為陛下禦駕親征,太孫監國而沸沸揚揚,刑部同樣因為關押了大批山東官員和六大糧商的家眷,引發了眾人關注。

除了朱元璋時代,再也沒有那個時期天牢裏面會一次性關押數十名七品以上官員。因為關押的人太多,天牢甚至不夠用,只能將六大糧商以及他們的家人關押到大理寺的監獄裏面。

刑部天牢雖然名聲響,但是條件相對較好,許多官員都能享受一人一間的待遇,而且還能享受放風的時間。

除了這些,只要家裏有銀子疏通,他們還能讀書,寫書,甚至於其他官員一起下棋喝茶。

許多大臣甚至是以天牢為家,寫出來不少巨著。

當然,這只是官員們能享受的待遇,像那些江洋大盜,土匪,馬賊,他們就只能住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室裏,甚至是水牢裏,等待生命的結束。

從正月山東案件爆發,二月這些官員被關進了大牢,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組織起來的三司會審,已經進行了超過十次審訊。

大部分官員都對他們犯下的過錯供認不諱,但是仍然有不少官員堅持認為自己並沒有錯。

明朝的官員考核,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人口和稅收。

移民政策會讓老百姓們背井離鄉,低廉的糧價也會傷害到老百姓種糧食的積極性。

朝廷一邊要求官員們提升政績,一邊卻又鼓勵百姓遷移,打壓糧價,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相互矛盾關系。

在這種矛盾的背景下,一些官員們不服,也就能夠理解了。

所以,即便是三司會審,大部分負責審訊的官員也會同情他們,因為這的確是一種悖論現象,不能全部怪這些官員們。

但是在皇權時代,是不會管你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聽話,那就是最大的錯誤。

所以,現在矛盾不是這些官員做的對還是錯,而是應該如何量罪。

錯是肯定錯了,但是到底是重判還是輕判,以什麽樣的標準來判,才是最困難的。

大明不是不講法律的地方,一切都要依法行事。只要不是叛逆,即便是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

因為不符合法律的命令會被大臣拒絕執行,皇帝總不能親自拎著刀,去砍了犯人的人頭吧!

皇上與大臣,是管理與被管理,但是有時相輔相成的關系。

當然,大臣們要執行皇上的意思,一般情況下,是不敢挑戰法律的底線和皇上的耐心的。

審判山東大案要合情合理,更要合法,任何要替犯人脫罪的行為,都被視為同謀。

大臣們難免又唇亡齒寒的感覺,傾向於輕判,但是輕判也必須要找到輕判的理由,不是誰說輕就能輕的。

拖了一個多月,所有的案情環節也都在三司會審的過程中,被調查的一清二楚。

沒有一個官員被判死刑,有二十余位降職調任,戴罪立功。有十余個被去官除職,發配三千裏。

還有十余個不輕不重的,只是丟官,連發配都不用,甚至依舊保留文勛級別。

像這樣的情況,今後只要風頭過去,就還有可能重新起任。

但是,對六大糧商,官員們就沒有這麽客氣了。

關於他們的處置,從一開始就已經被朱瞻基定調,那就是抄沒家產,發配境外。

因為這是一開始朱瞻基就已經表現出態度的,所以這些官員們一切審判,都是根據這個基調在來。

他們不是要找出這些商人犯的過錯有多大,而是要讓審判的過程,符合朱瞻基當初的話。

這也是所有官員們,給這位監國太孫的面子。

朱瞻基當初盛怒之下,說出了要把這些跟朝廷作對的糧商們都發配塞外和南洋,他們自然不會讓朱瞻基的話掉在地上。

對於這樣的結果,大部分人都是滿意的。但是,對孔家來說,絕對不滿意。

六大糧商,他們一家就占了兩家,孔家幾百年來都是山東的大地主。這些年,更是將家族控制的土地,擴充到萬頃。

他們家族也有兩個分支在負責糧食的售賣,一個負責北方,一個負責南方。

但是現在,兩個分支的一百多人不僅被抄沒了家產,孔家的店鋪也都被查封,現在全部都還要發配北海。

這個處置在文官們看來,已經是手下留情了,但是在他們看來,這是趕盡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