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六章 太孫下西洋(第3/4頁)

應天府的百姓都是早就知道了這一天太孫將會出海,出行隊伍經過的大街,道路兩邊都擠的水泄不通。

隊伍按照嚴格的順序,當先的是錦衣衛和內監的儀仗,然後就是朱棣和朱瞻基坐的禦輦。禦輦後面是宗室的位置,然後是文官,武官的車隊。

在他們的後面,才是各國使節的車駕,不算護衛的儀仗,也扯出了兩三裏地。

一直到午時,車隊才行到閱江樓碼頭。

擺好儀仗,上百名內監在王彥的帶領下,宣讀了《太孫出海書》,有他們的傳播,碼頭周邊的數萬人也都聽清了這篇聖旨。

隨後朱瞻基率領宗室和下屬高級官員向朱棣跪拜辭行,當他們起身之後,朱棣親手拉著朱瞻基的手,接受了現場數萬人的跪拜。

馬上要登船了,朱棣這個時候也有些真情流露,感慨地說道:“此行一去萬裏,風雨難測。吾孫當以身體為重,我在應天等著你安全回來。”

“孫兒當以國事為重,為我大明開疆拓土,將萬裏河山獻於皇祖。”

鼓樂響起,碼頭上響起了詩經國風篇的秦風章裏面的無衣,這也是古代一千多年一直流行的軍歌。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在這雄壯的歌聲中,朱瞻基率先登上了橫舟搭建起來的浮橋,走向了江中間停著的他的旗艦大寶船。

整個登舟行動一直持續了半個時辰,所有人都上了各自的船,然後就是禮炮聲響。

在禮炮聲中,朱瞻基的旗艦上面升起了大明的皇旗,國旗,軍旗。

朱瞻基一直站在旗艦的甲板上,向岸上送行的百姓揮手致意。

當所有人登船之後,旗艦上的三百水手共同絞動了五個絞盤,將數千斤的鐵錨提了起來,其他水手則開始升帆,然後調整了帆向,正式起航。

從應天府出發的艦隊只有不到一小半,主要是各軍的將領和使節。

到了新江口水寨第一艦隊的海軍才會加入了起航的行列,但是這些人仍然只有一小部分,船只也只有三百艘。

當艦隊到了寧波,那裏有大批的商船,運輸船,還有第二艦隊的士兵加入,艦隊的船只數量將會達到七百艘。

還有一批船是在泉州府,那裏有差不多兩百艘運輸船和戰艦,最後一批船是目前在交趾等待的將近一百艘運輸船,他們負擔著運輸糧食的重任。

這次出海的十萬人,一天就需要最少二十萬斤糧食,按照兩年的時間來計算,就需要一萬萬多斤,將近十萬噸。

船隊這次出行光是從交趾就調糧五萬噸,然後其他各國也會賣糧給大明,湊夠十萬噸。

而且大明還跟榜葛刺,溜山等國也達成了購糧協議,他們已經為大明的船隊都準備好了糧食,只等船隊的到來。

等於說,一直要到交趾,所有的船只才會全部加入進來,也就差不多湊足了這次出海的上千艘船隊。

如此大規模的船隊,當然不可能一起航行。光是這些船集中在一起,船與船之間還要留出安全距離,這恐怕真要形成一片海上城市了。

船隊將會分成前軍,中軍,後軍,每一部分之間相隔兩三日的行程,這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範台風。

雖然司天監和幼軍包括從各地沿海招募的漁民都能觀測天氣,但是為了安全起見,還是分成了三批,連綿數千裏長。

出發之前眾人都忙碌不已,但是真的等到上了船,除了那些航海任務在身的船員,大部分人都空閑了下來。

朱瞻基的旗艦又進行了一番改裝,為了安全起見,船體犧牲了載貨量和載重量,各個部位都加固了不少。

這艘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米數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四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最少要動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千人。

如果是運糧食,光是這樣的一艘船都能一下子裝四千噸以上,當然這只是理論上的。因為木制結構,為了安全,載貨量一般不會超過理論的三分之二。

而朱瞻基的這艘船因為不顧載貨量和載重量的加固,實際載貨量還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重量和空間全部都用在了加固的水密艙和鐵條上了。

光是船體內外加固的鐵條,連在一起就有兩萬米長,重達兩百噸以上。

而這樣的船,這次一共準備了三艘,就是防止在路途中損壞。

能在這艘船擔任水手的全部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海軍士兵,他們只能在下面兩層活動。

船尾的三層和四層也都經過了改裝,變的更奢華和更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