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六章 矛盾(第2/3頁)

即便是如此,易信也獲封中連伯,受封地是被朱棣將對馬島改名叫中連島的那個島嶼,並且著易信的第二艦隊在島上建立第二艦隊的水師基地。

第三個獲得封伯的是率領一萬三千人在濟州島封鎖倭寇的唐敬,他治軍嚴整,行軍有度,征戰有方,受封濟州伯。

不過濟州島星主高乙德還沒有與大明完成主權交接,所以他的封地暫時只能掛賬,待與高乙德談好了濟州島投明的條件,才會給他三百頃土地。

最後一個獲得封伯的就是朱瞻基的羽林衛指揮僉事趙永亮。

雖然羽林衛剛剛換裝火器,但是訓練有度,臨陣不亂,在濟州島和對馬島都取得了超出所有人期待的好成績。

所以趙永亮不僅受封家鄉的廣成伯,受封五百畝土地,還直接頂替了年老的何福,擔任了羽林左右衛的指揮使,受命為整個羽林衛換裝火器。

如今,朝廷各位大員都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了火器的重要性。特別是如今的水力機床可以直接打磨槍管以後,火銃的炸膛現象也幾乎消失,火器就變的更好用了。

現在的兩軍交戰,根本不需要跟敵人接陣,就能直接用火器將對方擊敗。特別是這次在濟州島,羽林衛除了幾個倒黴蛋自己熏傷了眼睛,扭到了腳踝,竟然無一傷亡,更是讓所有人目瞪口呆。

從北平專程趕回來的柳升如今就駐守在了工部的作坊裏,每天出來五百根左右的槍管,都被他一一截下,想要全部給他的神機營換裝。

除了他們四人,其他受封子爵和男爵的將士也有不少。在朱瞻基的勸說下,朱棣不僅沒有取消子爵和男爵的授爵,還準備像朱瞻基說的那樣,搞一個終身爵士的級別出來,為這個蒸蒸日上的帝國補充更多的新鮮血液。

但是,這次率軍出征的副主帥鄭和的封賞,卻一直沒有確定下來。

雖然朱瞻基想要把他剔除內臣的行列,直接要到海軍來,朱棣也答應了下來,卻堅決不肯為他封爵,甚至不允許他掛海軍都督的職銜。

從明朝立國開始,內臣與外臣有嚴格的界限。

武將負責戰爭,文臣負責管理國家,內臣負責鑄幣,經濟,海關等一系列管理。

內臣雖然是臣,也有相應的級別,但是因為是皇室的家臣,所以地位雖然高,自身卻不能發展任何勢力。

朱棣不是不相信鄭和的能力,他只是擔心,開了這個先例,會導致一系列矛盾出現。

哪怕鄭和這次的立功最少也可以封伯,甚至朱瞻基提出了可以用爵位換職位,朱棣都沒有同意。

如果內臣可以脫離皇室的約束,這對整個皇室的根基就會有根本性的影響。

鄭和可以脫離內臣身份了,對目前大明各地近十萬的內臣們,人心都不維爾穩了。

朱棣雖然願意讓有能力的鄭和到海軍幫忙,卻不願意讓鄭和變換身份。

朱瞻基也覺得現在就進行這樣的改革,有些冒險了。

他畢竟是利益既得者,如果這件事影響到了自己的根基,就必須要慎重。

他想了想後來的清朝是怎麽做的,到了清朝的時候,皇室就不再用太監們來管理經濟和商業了。

他們成立了一個內務府,專門管理這些事,為皇室服務。比如鼎鼎大名的織造府,其實就是內務府的一個下屬機構。

但是在如今的明朝,這些事,全部都是太監在管。

這種涉及到體制的改革,還是應該緩緩推動才可以啊。

本來答應了鄭和,朱瞻基以為自己能做到,現在卻是這樣一個結果,朱瞻基也有些愧疚。

所以他還是說服了朱棣,為了表彰鄭和的功績,允許他擇一子侄繼嗣,以鄭為姓,傳宗接代。

雖然他不能直接掛海軍都督之職,但是朱瞻基也以海軍司令和大都督的名義,調鄭和為海軍總監,只在自己之下,與海軍都督劉江不分上下。

經過一番衡量,朱瞻基不得不承認,這是如今最好的結果了。

真要把鄭和一下子就變換身份,不僅武將們難以接受,整個內監也不穩了。

不過,這是他欠鄭和的,等到時機成熟,他還是要完成整個內監的改革。

以後的大明,絕不需要這麽多的太監。

十二月十九,朱瞻基接到了莊敬從日本長崎發回來的情報。他們抵達日本的第一時間,就遭到當地駐軍的炮擊。

莊敬本來就是為了立威來的,他們人數雖然少,艦炮卻比日本人更強大。

所以第一時間,莊敬和率軍的遊擊鐘豪就進行了堅決的反擊。在長崎港,他們擊沉了日本商船數十艘。

隨後在晚間,他們利用夜色,用小舟載數百人,每人攜帶一壇火油,全部傾瀉在長崎港,然後點燃了火油。

這一場大火不僅燒毀了長崎港的數百艘貨船,大火更是燒毀了港口的碼頭,甚至將港口的民宅也燒了一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