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零章 經濟控制(第2/2頁)

“此舉不妥,太過於冒險。如果他們有錢了,就能造更多的武器來傷害我們大明的子民。”

在沒有見到效果之前,古人的腦子是很難把這件事想通的。朱瞻基只好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說道:“皇爺爺,想想朵顏三衛,他們現在替我大明煉焦,我們給了他們不少財物,但是這些財物,最後還是向我大明采買貨物。他們的經濟現在是好轉了一些,但是現在更要仰仗我們大明的臉色行事了,不是嗎?”

朱棣不說話了,深思了起來。

自去年夏天發現北明山銅礦,二十萬大軍和十萬民夫就留在了北明山。但是,在北明山挖礦的除了神機營訓練出來的大明爆破工,真正砸石頭,幹苦力的全部都是朵顏三衛和韃靼貴族派過去的農奴。

這些農奴幹一天的活,就能賺取半只羊的價錢,雖然不算太高的暴利,但是風雨無阻,沒有任何風險。

而他們養一年的羊,遇到不好的天氣,可能就一無所獲,所以任誰都會算這個賬。

大多數身強力壯的農奴都被派來砸石頭,他們將漢人技師用火藥炸開的礦石進行粉碎,挑選出銅礦含量較高的碎石,然後運到堆場。

而漢人農夫則大多是得到朝廷的資助,發一輛新的板車,然後自己在草原上購進一兩匹駑馬,就可以將北明山的礦石拉到開平前屯衛。

雖然這段路程有四百公裏,八百裏地,但是大明堅持將所有的礦石拉到開平前屯衛進行提煉。為了讓運輸更快捷,如今大明已經在計劃修建的第一條水泥路,就是北明山到開平前屯衛,然後又到北平的路。

當這條路修建起來,大明向漠北草原再派軍,甚至不需要征發民夫,光是如今的銅礦服務人員,就能很順利地完成輜重的運輸。

雖然現在北明山出產的金銀和銅數量還不算多,還不能填補成本,但是只要是明眼的人都知道,限制生產的只有運輸。

當水泥路修建好的那一天,銅的產量就會有一個暴漲的階段。

通過一座銅山的生產,如今的大明就完全控制了朵顏三衛和半個韃靼,這樣繼續下去,不需要幾年,恐怕整個韃靼都要內附大明了。

所以聽到朱瞻基提起北明山銅山,朱棣有些心動地說道:“北明山只有一座,西北那麽多國家,又怎麽能像北明山一樣呢?”

朱瞻基笑道:“孫兒已經有了一策,不是銅山,但是卻比銅山還要穩定和持久,那就是教會西北各國的人種棉花。而且孫兒還想請皇爺爺下令,在北平以南的良田嚴禁種植棉花。”

“棉花?只是此物就能讓西北諸國俯首稱臣?”

朱瞻基笑道:“孫兒聽說皇爺爺準備擬旨,發放一批宮女回家,這是為什麽?”

“當然是因為有了新的織布機,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了……”朱棣忽然愣了一下,想明白了這件事的邏輯關系。

如今的大明也好,其他國家也罷,許多窮人都還是衣不裹體。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農戶,到了冬天,全家人就只能都窩在一個被窩裏,因為沒有衣服穿。

許多小孩子不管男女,到七八歲都還天天光著屁股蛋,不是因為他們抗凍,而是衣服太珍貴,穿不起。

所以,大明絕不是服裝行業已經飽和,只是因為缺少棉麻和絲綢的原材料。

內庫的宮女發送回家,也是因為新的織布機可以取代更多的人手了,但是如果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大明就能夠生產更多的布料。

這個產業比一般人想的還要大,因為衣服是消耗品,人口的增加也會促進衣服的消耗增加。

而除了大明,在其他國家,這種情況更加嚴重,因為他們比大明更窮。

所以,對民生並不缺少了解的朱棣很快就想通了這中間的環節,一拍大腿道:“朕不管是威逼利誘,也要讓西北各國幫我大明種棉花。”

朱瞻基笑道:“皇爺爺還忘記了一件好事。”

“什麽好事?”

朱瞻基笑道:“利用棉花的運輸,我大明可以修建一條直通西北的水泥路,而只要這條路修建起來,以後的西北,就不再難以行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