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格物(第2/2頁)

雖然醫術可以救人命,但是中醫的復雜往往需要一個人窮極一生,才能進入門檻。所以,能夠把精力都投在這上面的人少之又少。

這更多的是因為缺少系統分解的原因,幾乎每個中醫都是全才,需要會把脈,會內科,會外科,會兒科,會婦科,還要會識別中草藥,知道如何熬藥。

而且,因為缺少傳承的渠道,人人敝帚自珍,也是阻礙醫術傳播的重要原因。

這一點是必須要改革的,並且這種改革不會觸及社會的根本穩定,大部分人都會贊同。

更主要的是,這種改革的成效是很容易就看到的。只要不培養全才,只培養專才,醫生的數量就能在短期之內有很大的擴充。

而成藥的配置,也能讓醫生的需求量大減。比如外傷一些藥方,大部分都是一樣的,而傷寒,感冒這些病,藥方也都大同小異。

講到最後一個概念的時候,朱瞻基站起身來,向諸大臣行了一禮。諸大臣不敢怠慢,也紛紛站起身來還禮。

宋禮正想開口問朱瞻基是什麽意思,卻見他拿起炭筆,在身後的白板上寫下了“格物”兩個大字。

然後他才轉身說道:“我這一禮非為敬人,實為敬為人。不管諸位年歲多大,職位多高,但是都在格物之學,有著應有的貢獻。宋尚書興修水利,吳尚書建城造陵,這都是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後代之壯舉。”

眾人紛紛愕然,不明白朱瞻基為什麽突然之間又把格物擡到如此高的地位。最少在這個時代,做事的人其實是要比耍嘴炮的人低人一等的。

就以如今的內閣,翰林院為例,雖然他們的級別還低的可憐,但是卻清貴無比,人人趨之若鶩。

而工部這個關乎到國家發展的部門,幾乎什麽都要做,卻只能排在六部的最後一位。

這如果在後世,雖然工部分成了科技部,國防科工委,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鐵道部,交通部,信息產業部,水利部,商務部,但是幾乎每個部門都在國家的發展計劃裏面,占據了重要位置。

朱瞻基接著說道:“從格物致知,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唯物主義思想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確定下來了。格物,此物是萬物。宋代程頤,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的思想。格物即就物而窮其理。朱熹在程頤思想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認識論及其方法。他說,知在我,理在物,這我、物之別,就是其主賓之辨,認為連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他認為格物的途徑有多種,上至無極、太極,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蟲,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窮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廣。由格物到致知,有一個從積累到豁然貫通的過程。要貫通,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遞進。窮理須窮究得盡,得其皮膚是表也,見得深奧是裏也。人們必須經過這樣由表及裏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對理的深刻體認。”

這個時期,正是朱程理學大放光彩的時候,他們的學說也深入人心。

接受了後世教育的朱瞻基是接受不了朱熹這個人的,因為整個華夏歷史後來的悲劇,就源於理學思想在他這裏徹底走向了霸權主義。

朱瞻基說的這番話,也是他整個思想精髓所在,還是有其意義所在的。但是他也就只有這一點閃光點。

這個閃光點被放大,被神化,然後變成了一個壟斷學閥。整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從此開始了數百年的思想禁錮和閹割。

這就好比他建立了一個框架,任何人都只能在這個框架裏生活,而不管這個框架只能容納一小部分人。

剩下的人哪怕把你的胳膊腿砍斷,也要塞進來,甚至是直接剝奪你的生命。

這就是從儒學到儒家,又到儒教的一個過程。哪怕起因是好的,是正確的,但是最後都變歪了,甚至連目的都扭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