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問言(第2/2頁)

“其二,源自於日本百年混亂的社會局勢。百年來,日本的手工業已經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得以獨立發展,但尚不發達。日本的許多生活必需品如絲、布、鍋、針及藥材等都靠中國供給。當中國貨物缺乏時,價格就會大漲。如絲每百斤在大明值銀五、六兩,而在日本其價格是在中國的十倍。”

“自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南朝封建主、武士、商人和浪人因貿易暴利,就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當正當的生意受阻,他們就只能依靠搶掠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此乃根源之二。”

“其三……”朱瞻基又看了看朱棣的臉色,硬著頭皮說道:“根源其三源於大明嚴厲的海禁政策,日本生活貧苦,需要大明貨物,可大明嚴禁日本人士來大明易貨貿易,在正當渠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時候,他們只能依靠劫掠來獲取貨物。”

大明的海禁政策是從朱元璋時代就開始的,朱棣上台以後,仍然執行了這個政策。不過,依附皇室的內監成為了皇室的代理人,操控了大明的勘合貿易以及出口貿易。

為了壟斷此項暴利,朱棣在某種程度實際上已經打破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但是對民間的限制依舊嚴厲無比,大筆的利潤被賺進了內庫。

雖然朱瞻基因此也賺取了數百萬兩白銀,成為既得利益者。但是他的眼光當然不會局限於此。一家賺的錢再多,也不如放開管制後所有人共同賺錢多。

在如今的皇權時代,皇家不應該成為壟斷者,而應該成為管理者。當所有人都能因此賺錢,不僅活躍了經濟,光是收稅一項,就能遠遠超過如今的皇家的壟斷利潤。

但是,放開海禁會因此引發一系列的麻煩,管理也是需要耐心學習引導的。這與封建時代的管理制度是相悖的,與儒家的治國理念也是相悖的。

聽了朱瞻基的分析,朱棣笑了笑,看向了幾位近臣問道:“諸卿以為如何?”

紀綱還沒有組織好自己的話,他現在已經算是朱瞻基的人。所以知道自己的這個小主不喜誇誇其談,只重視結論,結果,貿然拍馬屁只會適得其反。

兵部尚書方賓卻已經率先回稟道:“陛下,臣以為太孫所言極是,倭寇源自日本,解決日本問題,才能解決倭寇的根本。”

方賓,浙江錢塘縣人,此人性格警敏,能揣上意,所以頗得朱棣寵信。

朱瞻基對他不太了解,所有的了解也是在這個時代得到的。

朱棣聞言笑道:“小兒之言,不可當真。日本乃是先行父皇親自確定的不征之國,怎可輕於言兵?”

紀綱是知道朱瞻基的想法的,雖然還沒有與朱瞻基詳談,但是也知道此次倭寇出現,其實剛好契合了朱瞻基的計劃。

所以他俯身說道:“陛下,臣以為,殿下既然有此分析,想必也不僅僅只有起兵一計。日本乃不征之國,但是也不僅僅只有起兵,才能解決倭寇問題。”

他將話題輕易又交到了朱瞻基的手中,雖然看似推脫責任,其實這才是真正符和朱瞻基想法的。

朱棣聞言卻笑道:“他才多大年紀,此乃國家大事,不可斷於他一小兒之手。”不過,他又看向朱瞻基,話鋒一轉說道:“既然你對倭寇的情況也有一些了解,那就說說自己有什麽想法吧!”

來到這個時代十幾年了,朱瞻基仍然有些不習慣這個時代的人的說話方式。

就像這個時候,哪怕朱棣再喜歡朱瞻基,也會欲揚先抑,故意自貶一番,謙虛一番,才會假裝故意給你一個機會表現一番。

雖然這個時候即使朱瞻基說錯了話也沒關系,但是就不能有事說事,有話說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