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升職(第2/2頁)

馬致才這才如夢初醒,大聲說道:“李少監請留步,我有寶器要獻於殿下!”

李亮愣了一下,站住了腳步笑道:“能被稱作寶器,咱家的好奇心也被勾了上來,不知是何寶器?”

馬致才躬身說道:“此乃微臣侄兒所制望遠鏡……”

李亮有些失望,說道:“你應知望遠鏡是誰發明的吧?此物在民間稀奇,在殿下面前……”

馬致才定了定神,說道:“微臣侄兒此望遠鏡,可達四十倍效果。”

李亮一愣,作為朱瞻基的身邊人,他很清楚朱瞻基對新技術的重視,今日出宮的時候,太孫就在興慶宮整理各地統計上來的新技術,如果真是四十倍的望遠鏡,那可是大功一件。

“此言當真?”

“不敢有瞞。”

李亮回轉身來,呵呵笑道:“既然如此,請拿出來一觀,若真是如此,殿下當有厚賞。”

興慶宮內,除了原本屬於興慶宮的太監,還有司禮監從全國各地抽調的都轉運鹽使司,鹽課提舉司,市舶提舉司的太監們。

數百人集中在興慶宮的附殿裏,將來自全國各地統計的各商業家族,更行業類型,各技術種類,統一進行分門別類,然後統計出來。

這項工作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在朱瞻基剛回到北平的時候,就已經傳令讓內監進行統計了。

但是,一個多月來,這些資料都還沒有被統計完。特別是關於技術方面的整理,想要把各種不同的技術,系統地整理出來,一兩年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就足以讓人滿意了。

想要在這個時間開創初級的工業基礎,朱瞻基必須對這個時代的技術能力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能夠培養出一批善於查賬的下屬,還能挑選一些具有工業開拓基礎的技術人員,這些人將會變成技術傳播的種子。

但是,該如何協調這裏面的利益,朱瞻基還沒有想好。

只要是工業,不管有多麽簡略,多麽基礎,都會涉及到競爭和利益。

就比如王家和張家都印染的,兩家各有千秋。王家的技術人才不可能會甘心為張家出力,張家的也不可能甘心自己的技術被王家學去。

這些技術整理出來,又該如何推廣,涉及的利益分配問題會更多。

如今也沒有後世的通訊和運輸條件,如果用國有企業的方式來引導,只會養出一個個蛀蟲。

而且壟斷模式形成之後,長期以來,這種技術的改進就會停滯,一個個只會學會吃棺材本了。

想要技術革新,想要商業興旺,想要推廣科技的進步,私營經濟是最好的促進。

但是,私營經濟不利於國家統一資源,增強競爭力。何況,如今的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可,遠遠不如後世,大部分都是以家族為大。

這樣發展下去,只會像後世的山西蝗商一樣,成為國家和民族的蛀蟲。

一切的根源都是制度的奠定,沒有一個好的制度,每一家按照不同的模式來發展,雖然百花齊放,但是卻都不會發揮出最大的競爭力。

所有的事務雜亂無章,一時之間讓朱瞻基甚至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實在是,需要改變的地方太多了啊!

而他現在不是皇帝,想要從根本制度上來改變,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當上的皇帝,那個時候,他面對的阻力也會更大。

現在還有朱棣幫他擋風遮雨,承擔壓力,而那個時候,他將直接面對文官階層的阻力了。

事情還是要一件件來做,想的太多也是沒用的事。

拿起了一疊關於江南絲綢行業整體規模的統計,朱瞻基認真地看了起來。

絲綢,瓷器,鐵器,茶葉,白紙,這是大明對外貿易的五大品種。絲綢,瓷器和茶葉不用說了,即使在後世,朱瞻基也知道這幾個貿易品種的規模。

但是來到這個時代以後,朱瞻基才發現,鐵器和白紙,在這個時代的銷量,也絕對不小。

白紙主要銷往日本和朝鮮,那裏的文人階層,對產自大明的白紙需求極大,甚至供不應求。

而鐵器不僅僅只有兵器,菜刀和鐵鍋都是。而出口銷量最大的就是朱瞻基從來沒有關注過的鐵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