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戰爭的意義(第2/2頁)

朱瞻基笑道:“分析清楚了戰爭的本質,依此反推,就能有效避免戰爭的發生。皇爺爺,在孫兒看來,戰爭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戰爭問題,不過是政治問題的終極手段。解決好了戰爭問題,其實也就是解決了政治問題。”

政治一詞的出現很早。先秦諸子就使用過政治一詞。《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

封建社會在更多的情況下是將“政”與“治”分開使用。“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

朱瞻基前面分析了戰爭的三種形成原因,現在又講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直接就把戰爭與政治問題放在一起解決。

其實這也是朱瞻基的無奈,在現代社會,他雖然貴為社會的頂層,但是那是靠他的錢以及暴力集團來維持的。

對於政治的研究,他不比一個小白強多少。政治的復雜性,根本不是靠臆想,靠了解一些皮毛就能解決的。

因為親身經歷了政治的復雜性,所以他很清楚,只是靠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玩轉政治,哪怕他現在是在古代。

但是同時,他很清楚如何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權威,那就是軍隊這個暴力集團。

在這個生產力低下,信息不暢通的年代,控制了軍隊,就等於是擁有了最有效的武器。

只要皇權牢牢把控了軍隊,任何對手,任何敵人,都無法撼動皇權。

而解決了軍隊問題,戰爭問題,也等於是粗暴地解決了政治問題。

在這種穩定的基礎上,再一點點地解決政治問題,讓局勢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發展,就是朱瞻基想要做的。

那麽,在這樣的時候,大明的武力系統,絕對不能任由朱棣就這樣白白消耗。

因為想要解決草原問題,只是靠打,是沒有太大效果的。

勞師動眾來打人家,人家直接起來跑了,你能怎麽辦?

草原問題,打肯定是要打,但是更關鍵的還是治理。

“皇爺爺動用五十萬大軍,十幾萬匹軍馬,四十萬民夫,十萬匹馱馬,遠赴萬裏來打一場仗。如此大的軍力,瓦剌人當然要跑,絕對不會跟我們正面作戰。而如此多的人,如此大的負擔,也注定了我大明的戰爭不能持久。所以,這就形成了一個為難的循環。人少了,打不過,人多了,對方跑。所以只靠戰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就回到了我問皇爺爺的問題,戰爭的目的是什麽?意義是什麽?我大明打這場戰爭,想要獲得什麽結果?”

這個時候,朱棣也認真地說道:“最次的結果,是想削弱瓦剌的實力,不讓他們一統草原。較好的結果,當然是想把瓦剌和韃靼都歸順大明。最好的結果,當然是想把草原也變成大明的牧場。”

朱瞻基點了點頭說道:“那麽,我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一切手段達到最好的目的,所有的行動,包括戰爭,都應該為了這個目的服務。而不是為了戰爭而戰爭,為了威懾而戰爭,為了面子而戰爭。”

“基兒有何妙策?”

朱瞻基笑道:“孫兒這次出征,才在皇爺爺的允許下接觸軍務,孫兒現在連各軍的將領是誰,有何能力都不知道,能有何妙策?”

這話說道朱棣有些慚愧,因為這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意思在行事,他可從來沒想現在就放棄大權。

不過朱瞻基並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糾纏,而是說道:“不過,孫兒認為,大軍不可輕易出動,出動耗費的就是無數的錢糧。而是因為將軍力和政治因素聯合起來,對草原形成一定程度的威懾,穩步蠶食草原的勢力。”

朱棣卻說道:“事到如今,箭在弦上不可不發,大軍一直不動,就連三軍將士也會不滿。”

“皇爺爺要打當然也可以,但是,也要注意戰爭與政治目的的配合。”

雖然每一個字朱棣都聽得懂,但是朱瞻基說道話,每一次都要讓他想一想才能明白在說什麽。

偏偏朱瞻基的用詞雖然生僻,卻似乎中能用簡單地話把意思表現的非常明顯。

他呵呵笑道:“好,我很想知道,如何把戰爭與政治目的聯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