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文(第2/2頁)

朱瞻基算是領略到了這個時代的人對於書法的重視了。在後世的人看來,寫字只是工具,只是途徑,但是這個時代的人,能把書法看的比文采還要重要。

他年齡還小,每天只需要寫一百個大字,但是這每個字都必須工工整整,一點錯誤不能出,哪怕字上面多了一個墨點,都需要重寫。

前世的周遊不是一個有耐心的人,但是每天寫這一百個毛筆字,真的非常考驗一個人的耐心。

不過他也沒有半點抱怨,而是把寫字當做了磨練心境的方法。

他卻不知道,解縉雖然每天只是簡單地贊賞兩句,但是他的字早已在內閣以及朱棣那裏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能夠用毛筆把字工工整整寫出來就很不錯了。這個時候,只是臨摹,根本沒有書法可言。

但是朱瞻基不僅僅是朱瞻基,他還是周遊。

周遊在現代社會中小學是個落後生,二流子。這樣的學生在上學期間為了出風頭,往往會寫一手好字。

周遊的硬筆書法就寫的很不錯,楷書仿了幾年龐中華,擁有了一點基礎之後又向行書方向發展,再到草書階段,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他現在雖然只有六歲,剛開始練字,但是前世的風格卻影響到了現在。

所以他的毛筆書法雖然基礎差,但是整體的框架結構與風格都在,讓他的書法一開始就有了自己的風格。

並且他的書法風格不是那種華美優雅,自帶一種冷峻與淩厲,非常具有氣勢。

這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解縉在他面前不會無底線地誇他,但是在內閣的一幫同仁,包括皇帝面前,只差把他誇成聖人了。

這也讓一幫同仁無不羨慕異常,能為世子師。並且還是一個未來極有可能當皇帝的老師,這可是解家三代興旺之勢啊!

朱棣也從朱瞻基的書法中看出了殺伐果斷之氣勢,對這個肖己的孫子越發中意。

嚴令世子書法絕不可出文淵閣,對於一個才六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書法風格實在有些太超前了。

朱瞻基對此一無所知,他現在的主要精力,還放在熟悉環境方面,外面的風風雨雨,跟他現在還無關。

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次參政,竟然來的如此之快。

永樂元年五月初一,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平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河南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此奏章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上下議論紛紛。

所有人都看出來了,此舉乃是逢迎朱棣之心,也是朱棣對朝堂的一次試探。

朱棣遷都之心可謂是司馬昭之心,但是如今的金陵可謂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逾百萬。

江浙一帶又是著名魚米之鄉,經濟發達,將首都遷往現在只是一座小城的北平,朝堂阻力非常之大。

朱棣即使有難得的霸主之勢,也不能直接逆勢而為,想要遷都,也要講究方法。

第一步是將北平列為陪都,時機成熟,再宣布遷都。

內閣眾人也對此舉意見不一,為了此事爭執了數日,都沒有一個結果。

在文淵閣讀書的朱瞻基原本對此事一無所知,他讀書在文淵閣與藏書庫天一閣之間的側殿,與大堂尚有一段距離。

側殿有五間,有一單獨小院,並且直通內宮,可直接到他居住文華殿,本仁殿。

而文淵閣依托皇宮城墻而建,在皇宮的最南側,進入宮門可以直接入文淵閣,想要進入內宮卻還要經過門禁。

他年齡太小,與外臣接觸過多,並不是一件好事。為了避嫌,朱瞻基一般很少進入文淵閣。

不過這一日午時已過,解縉還未到來,加上他也難免對明朝初建的內閣有些好奇,索性帶著金闊和余先來找解縉。

從來文淵閣讀書,他的身邊除了付典衣和薛掌闈,又增添了兩個朱棣派到他身邊的長隨。

長隨在明朝太監等級中算是中層幹部,卻沒有多大的實權。但是現在跟了朱瞻基,也算是有了盼頭。

金闊祖籍揚州,木訥少語,但是忠厚穩重。

余先祖籍湖廣行省興國路,朱瞻基問過才知,所謂的興國路就是後世的鹹寧。

余先同樣話不多,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做事一板一眼。

朱瞻基年齡還小,朱棣也是特意選了兩個這樣的太監安排在他身邊,也算是用心良苦。

付典衣她們不能跟著朱瞻基接觸外臣,但是金闊他們就沒有這個顧忌了。所以現在,反倒他們跟在朱瞻基身邊的時候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