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哈德良堡會戰的始末及後續狀況(378 A.D.)

8月9日就羅馬歷書來說,是大兇的日子。[353]瓦倫斯皇帝把行李和軍用金庫都留下來,在強大衛隊的護駕下,從哈德良堡出發,去攻擊紮營在12英裏外的哥特人。[354]由於命令的錯誤以及對地形的不熟,右翼也就是騎兵縱隊已到達看得見敵人的位置,而左翼還在相當距離以外。於是士兵在夏日炎陽照耀下,被迫突然加快腳步。行進的隊伍極為混亂,花了很長時間才排出戰鬥序列,造成毫無必要的延誤。哥特人的騎兵被派到鄰近地區去放牧,弗裏提根還是繼續施展他那騙人的伎倆,派遣和平使者、提出建議事項、要求安排人質……這些都是用來爭取時間的手段。羅馬人毫無遮掩地暴露在烈日之下,口渴、饑餓和難以忍受的疲勞,榨幹了士兵的意志和體力。皇帝被使者說服,就也派了一位使者前往哥特人營地,熱心負責的裏紹默受到嘉許,只有他敢接受這項危險的任命。內廷伯爵身著代表使節的華麗服飾,旗幟招展地前進了一段距離,到達兩軍之間的空地,就在這時他被會戰的警報突然召回。巴庫裏烏斯和伊貝裏安發起了倉促而草率的攻擊,指揮一群弓箭手和盾牌兵,毫無章法地一擁而上,受到損失後很快就不光彩地退了下來。就在這個時候,阿拉瑟烏斯和薩弗拉克斯飛馳的騎兵隊,正在哥特將領熱切的期望中趕回來,從小丘上像旋風一樣掃過平原,為蠻族軍隊奮力向前的攻擊增添聲勢驚人的力量。

哈德良堡會戰給瓦倫斯和帝國帶來致命的打擊,可以用幾句話加以描述:羅馬騎兵部隊不敵退逃,留下步兵被敵包圍,砍殺殆盡。要知步兵單位一旦在開闊的平原被數量優勢的騎兵包圍,即使射術精良,勇敢堅定,也很難全身而退。瓦倫斯的部隊遭到敵人雷霆萬鈞的攻擊,驚慌之際只有各自為戰,壅塞在狹小的地區之內,無法展開列出陣式,甚至就是運用短劍和標槍,也不能發揮武器的威力。在喧囂、砍殺和慌忙之中,皇帝被衛隊拋棄,或許是被箭射中,受了重傷正尋求蘭斯阿裏人和馬提阿裏人的保護,只有他們的部隊仍能堅持不退,奮戰到底。忠心耿耿的將領圖拉真和維克托,發現皇帝身陷險地,於是大聲呼叫,除非能把皇帝救出來,否則就會全軍覆沒。有些部隊受到忠義之言的感召,拼死沖上前去搶救。在一塊浸滿鮮血的地點,散布著成堆折斷的武器和零亂的屍體,不管是在活人還是死人當中,都沒有找到蒙難的君王。有幾位歷史學家敘述皇帝之死,要是所記詳情屬實,那麽從開始他就沒有幸存的希望。瓦倫斯在隨從的照料下,從戰場移送到鄰近的木屋,想把傷口包紮好以後,再找更安全的地方避難。但是敵人很快包圍了這個簡陋的藏身地點,正準備破門而入時,箭矢從屋頂上射下來,使蠻族戰士大為光火。最後他們不願再拖延下去,就堆起幹柴放火燒屋,烈焰立刻吞噬整間茅舍,羅馬皇帝和隨從全部殉難。有一位青年從窗口跳出去,才逃得性命,他證實了瓦倫斯被火燒死的悲慘信息。這一消息同時也傳到哥特人那裏,只因為他們太過於魯莽,喪失了奇貨可居的戰果。

許多勇敢而知名的軍官在哈德良堡會戰中喪生,實際損失和羅馬過去在坎尼平原的慘敗相當,[355]但是對後世的影響則遠過之。2位騎兵和步兵主將,2位宮廷顯要,以及35名軍事護民官全部被殺,這次災難的始作俑者塞巴斯蒂安也在戰死之列,倒是罪有應得。羅馬軍隊大約損失三分之二的兵力,剩余人員趁著黑夜的掩護,驚慌之余逃得性命。只有維克托和裏紹默率領的部隊,在千軍萬馬混亂之中,沉著應戰,遵守紀律,能夠井然有序地退卻。

日前所產生的悲痛和恐怖印象,仍舊留存在人們內心,當代最有名望的修辭學家,為被擊敗的軍隊和不得人望的君王,寫出在葬禮中使用的悼詞,後來有位異鄉人登上這位皇帝留下的寶座。利巴尼烏斯坦率地說道:

指責皇帝沒有自知之明,把國家的不幸歸罪於部隊缺乏勇氣和訓練,其實都毫無必要。就我個人來說,對他們昔日的功勛,致以最大的敬意;我對他們在陣列中英勇接戰,堅持不退,奮戰到底,光榮犧牲,致以最大的敬意;我對他們血染疆場,也使蠻族血流成河,致以最大敬意。表現將士榮譽的碧血會被雨水沖刷,但是留下成堆的白骨,這些都是將領、百夫長和無畏戰士的忠骸,確能名垂千古。國君自己在陣線的前列對決,力戰身亡。本來他的隨從可以從皇家馬廄牽來腳程最快的駿馬,載著他立刻逃脫敵人的追擊,請求他保存寶貴的生命,能繼續為國效勞,但怎麽說也是徒然。他始終存有這種信念,喪失這麽多勇敢而忠誠的臣民,他也不能苟且偷生。高貴的君主已葬身在殺戮戰場之中,因此,我們不能冒著大不韙,把蠻族的勝利歸於羅馬軍隊的畏懼、懦弱和輕率。首長和士兵受到祖先遺留的德行所激勵,在紀律和兵法上占有優勢。他們靠著熱愛榮譽的支持才會奮勇殺敵,同時要戰勝酷熱和口渴的考驗,抵擋烽火和刀劍的威脅,到最後不惜一死免於敗逃苟生的恥辱。我們只能說,神明的惱怒是敵人勝利的唯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