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君士坦提烏斯對阿塔納修斯的迫害行動(353—355 A.D.)(第2/2頁)

但是,理性的聲音(如果理性確實是在阿塔納修斯這一邊)卻被多數人的喧囂給壓下去,其中多數是在派別鬥爭中受到收買的人。阿爾勒和米蘭會議繼續開下去,直到西部教會和東部教會的法庭都宣判亞歷山大裏亞主教有罪,將他免職以後才宣布散會。那些曾持反對意見的正統教會主教,現在都要在判決書上簽字,從此在共同的宗教信仰之中,要和阿裏烏斯派居心可疑的領袖團結起來。帝國的信使將一份表示同意的文書送給不曾到會的主教。凡不肯放棄自己的觀點,立意與阿爾勒和米蘭會議公開的、受到神靈啟示的英明裁定相抗衡的人,立即會被皇帝下令放逐,因為他們並沒有認真執行正統基督教會會議的決議。

在那些因為堅持信仰而被流放的隊伍中,有許多是身為高級教士的領導人,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有羅馬的利貝裏烏斯、科爾多瓦的奧修斯、特裏夫的保利努斯、米蘭的狄奧尼西烏斯、韋爾切利的歐西比烏斯、卡利亞裏的魯西菲以及普瓦提埃的奚拉裏。利貝裏烏斯曾管理過帝國的首都,擔任過顯要職位;奧修斯功績卓著、經驗豐富,一直被認為是君士坦丁的親信而受人尊敬,並且是尼西亞信條的創始人。這些高級教士處於拉丁教會的領導地位,無論是在順從皇權還是在據理力爭方面,都可能成為會眾學習的榜樣。然而,皇帝多次威脅羅馬和科爾多瓦的主教,逼使他們就範的企圖,在一定時間內並沒有奏效。那位西班牙人公開宣布他已做好準備,要在君士坦提烏斯的統治下忍受苦難;想當年皇帝的外公馬克西米安在位時,老主教已經受過60年的折磨。那位羅馬人在覲見君主時,則堅持阿塔納修斯的清白無辜和他自己的自由權利。等到利貝裏烏斯被放逐到色雷斯的貝裏亞後,就把一大筆作為旅費的錢寄回來,並且出言不遜,侮辱米蘭的朝廷,說皇帝和他的宦官需要這筆錢付給士兵和主教。流放和監禁的艱苦終於磨損了利貝裏烏斯和奧修斯的意志。羅馬主教靠承認有罪的讓步,而獲得釋放返回,後來及時悔過而消除了身負的罪行。科爾多瓦已衰老的主教奧修斯被逼迫簽字,除了說服之外,中間更使用了暴力,他已年近百歲,這時非但精力不濟,何況神志也有些不清醒。而阿裏烏斯派的目空一切的勝利,使得有些正統教會的基督徒把責任推到不幸的老人身上,雖然他對基督教有過很大的貢獻,但仍然引起眾人不遺余力的抨擊,在他死後都沒有放過。[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