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戴克裏先進行宗教迫害的原因

伽勒裏烏斯贏得波斯戰爭的勝利後,不僅聲望提高,未來的仕途也更為順利,他在尼科米底亞的宮殿和戴克裏先共度一個冬天,這時對基督徒的處置成為秘密商談的主題。[472]施政經驗非常豐富的皇帝,同意在宮廷和軍隊裏,不容基督徒擔任任何職務,但仍然偏向采取寬容的措施。他特別強調,要是任意殺害這些誤信邪教的信徒,不僅會帶來危險,也是過分殘忍的行為。在伽勒裏烏斯的堅持之下,戴克裏先最後還是同意召開一次會議,由軍隊和行政部門少數主要官員參加,將這個重大的問題提出來討論。在座的朝臣認為這是一個表態的機會,大家異口同聲支持愷撒(伽勒裏烏斯)要嚴辦的主張,尤其是他們掌握君王要消滅基督徒的心理因素。無論是基於君權的高傲、宗教的虔誠或是群眾的恐懼,可想而知已經進行反復地說明,也許這些朝臣還要加油添醋,認為帝國的統一大業還未完成,因為有一批背道而馳的人民,生活在行省的心臟地區,逐漸茁長壯大。基督徒否認羅馬的神明和制度,成為一個與眾不同的組織團體,趁著他們還未建立武裝力量之前,帝國要盡快鎮壓,再不處理就會發生問題。他們有自己的法律和神職人員進行統治,也成立公用的金庫,經常舉行主教會議,將分散的部分緊密聯合起來,何況那些人數眾多、富有資財的信徒完全聽命於教會的指令。經過這樣一番說辭後,戴克裏先勉為其難地下定決心,采用一套新的宗教迫害政策。對於這樣一個決策過程,我們感到可疑,至於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像是宮廷的秘密陰謀活動、個人之間的不同見解和恩怨、婦人和閹宦的嫉妒心理,或者那些微不足道而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可以影響到英明的君主,左右帝國的命運,那就非我們所知,無法在此加以敘述了。[473]

基督徒在那個淒冷的冬天,焦慮不安地等待冗長的秘密協商所宣示的結果,終於得到皇帝的旨意。2月23日(303 A.D.)是羅馬特米納利亞祭典節日[474],不知是出於偶然還是有意安排,正好是在這一天提出從此要限制基督教的發展。那天清晨,禁衛軍統領[475]在幾位將領、護民官和稅務官的陪同下,來到尼科米底亞主座教堂門口。這所教堂位於該城人口最稠密、風景最壯麗的高地上。教堂的大門被撞開,大家蜂擁進入聖所,沒有搜尋到可崇拜的偶像,只有將幾卷《聖經》燒毀了事。戴克裏先的大臣帶著大隊侍衛,隨扈校尉在前面開路,裝備著可以破壞防禦工事的器具,排成作戰隊形向前推進。於是一所高聳於皇宮之上,早引起異教徒的憤恨和嫉妒的神聖建築物,在大家一鼓作氣的努力下,不到幾小時便被夷為平地。

第二天,羅馬當局發布了有關宗教迫害的詔書。戴克裏先一直反對流血,緩和了伽勒裏烏斯的狂怒情緒,要是按照他的提議,凡是拒絕向羅馬神明獻祭的人士,都要立即活活燒死。但是從目前的規定來看,對倔強頑固的基督徒所施用的懲罰,不僅非常嚴厲而且貫徹到底。詔書特別規定,帝國各行省的基督教堂要拆除幹凈,凡是敢秘密集會進行宗教崇拜的人員均處以死刑。那些對基督教的性質和教義進行過研究的哲學家,現在負起指導盲目迫害活動的卑鄙任務。他們知道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理論,包含在先知、使徒和福音書作者的作品之中。所以他們極可能建議發布命令,要求主教和執事將所有的聖書交到地方當局的手裏,然後很鄭重其事地公開焚毀,凡是抗拒不從者,將受到嚴厲的懲罰。

根據同一份詔書,羅馬當局立即沒收教會的全部財產,可以高價標售拍賣,也可以並入皇室的產業,或者賜給當地城市和同業行會,或者賞給多方懇求、貪財好利的廷臣。在實行取締禮拜活動和解散管理組織的有效措施以後,認為有必要讓那些仍然執迷不悟、拒不接受祖先傳下來的自然宗教,也就是不信羅馬國教的臣民,淪入萬劫不復的處境。詔書宣告,凡是基督徒,出生為市民的人不能享有任何榮譽和職務,奴隸則被永遠剝奪獲得自由的希望,這些人的身家性命都被置於法律保護之外。授權法官接受和審理控告基督徒的案件,但是基督徒在受到傷害以後,卻不允許向法官提出控訴。這樣一來,不幸的教民只能受到司法機構的嚴厲懲處,卻得不到政府組織的任何利益和保障。這種新形式的殉教既痛苦又持久,既不為人所知又屈辱不堪,哪怕是信仰最堅定的基督徒也難以忍受。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情感因素和利害關系傾向於支持皇帝的計謀,也是無可置疑的事。但是賢明的政府基於政策的要求,有時也必須采取幹預的行動,以緩解基督徒所受的壓迫。此外,羅馬的君主無法消除濫用懲罰所帶來的恐懼,也不能對詐欺和暴力行為放任不管,從而讓自己的權威和帝國的臣民處於最可怕的險境。[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