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伽勒裏烏斯指揮波斯戰爭的光榮結局(286—297A.D.)(第2/2頁)

皇帝無論是出於政策或榮譽的立場,都不可能放棄亞美尼亞國王,他決定派遣帝國的軍隊參加波斯戰爭(296 A.D.)。戴克裏先以一貫穩健的態度,先在安條克建立堅固的基地,加強軍事行動的各項準備工作。他把指揮軍團的責任托付給所向無敵的伽勒裏烏斯。為此,特地將他由多瑙河防區調到幼發拉底河戰線。雙方的軍隊很快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相遇,打了兩場難分勝負的會戰,但在第三次會戰後,產生決定性的結局,羅馬軍隊大敗。這是伽勒裏烏斯輕敵急進所致,他帶著一支兵力不足的部隊,攻擊數量龐大的波斯人。[160]另外,地理環境的因素也是他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像克拉蘇的死亡和10個軍團慘遭殺戮一樣,[161]伽勒裏烏斯就在同一地點被擊潰。這片平原有60英裏長,從多山的卡雷延伸到幼發拉底河,是荒涼不毛而表面平坦的沙漠,見不到一個山丘和一棵樹木,也沒有任何可飲用的水源。堅持到底的羅馬步兵因炎熱和口渴而戰力衰竭,他們知道保持陣式也沒有勝利的希望,但是只要隊伍沒有被擊破,就不會立即遭到危險。在這種狀況下,他們逐漸被優勢的兵力所包圍,受到快速的機動部隊襲擊,為蠻族騎兵的箭雨所殲滅。

亞美尼亞國王在會戰中表現得很英勇,卻是以團體的災難換取個人的聲譽。他被追擊至幼發拉底河畔,這時坐騎已經受傷,看來已經無法逃脫勝利在望的敵軍的追捕。在這個生死關頭,他唯一的希望就是下馬縱身溪流之中,身上的甲胄很重,河水又深不見底,這裏的寬度將近半英裏,全靠著他的體力和技巧才安全抵達對岸。[162]我們雖然不知道他當時逃脫的狀況,但是他根本不顧羅馬將領的死活。等他回到安條克,戴克裏先不把他當成講道義的朋友和同僚,而是把他當成一個吃了敗仗的君主,感到氣憤不已。於是這位高傲的人穿著紫袍,滿面羞愧和認錯的表情,在皇帝座車後面徒步走了一英裏,把可恥的行為展現在整個宮廷前面。

戴克裏先對戰敗感到憤怒,為表示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愷撒再三乞求後才稍做讓步,同意他繼續指揮作戰,用來恢復自己和羅馬軍隊的榮譽。第一次遠征大部分都是戰力較弱的亞洲部隊,為了改進缺失,抽調身經百戰的老兵軍團,以及從伊利裏亞征召的新兵,組成第二支大軍﹔再加上相當數量的哥特協防軍,這些蠻族的供應由皇家支付經費。伽勒裏烏斯選出精兵2.5萬人擔任前鋒,再度越過幼發拉底河(297 A.D.)。這次沒有讓軍團暴露在美索不達米亞的開闊平原上,而是通過亞美尼亞山地,不僅可獲得居民協助,而且這片國土適合步兵作戰,崎嶇的地形不利於騎兵的機動。

羅馬人身處逆境更重視紀律,蠻族因勝利而感到興奮,產生玩忽和松懈的心理,這時就可看出兩者的差別。伽勒裏烏斯為了隱匿自己的企圖,達成攻敵不備的效果,只帶了兩位騎士隨護,親自秘密偵察敵軍營地的位置和狀況。這次奇襲作戰在夜間發起,給波斯大軍帶來毀滅性的打擊。色諾芬曾寫道:“他們的馬匹都已事先系好,馬腳用木枷拴住,防止到處亂跑。如果發生緊急狀況,波斯人先要將馬飾整理好,裝上馬勒和韁繩,披上鎧甲以後,才能騎上戰馬。”[163]在這種狀況下,伽勒裏烏斯猛烈的攻擊將混亂和災難擴展到整個蠻族營地,在可怕的大屠殺中只遭到輕微的抵抗。受傷的國王(納爾塞斯親自指揮這支大軍)趁著局勢大亂,逃向米底的沙漠。他那豪華的中軍禦帳以及手下高官的帳幕,全部成為征服者豐碩的戰利品。只要提一段插曲,就可知道軍團的將士純樸而善戰,對於奢華的生活方式竟一無所知。有一個修飾很華麗的皮袋裏裝滿珍珠,落在一個小兵的手裏,他很小心地將袋子收起,卻認為裏面的東西根本不值錢而全部丟掉。

納爾塞斯的損失極為慘重,隨軍前來的幾個妻妾、姐妹和小孩都成為俘虜。雖然伽勒裏烏斯的性格並不像亞歷山大,但在勝利以後,倒是拿這位馬其頓偉人對待大流士家屬的友善行為當作榜樣。納爾塞斯的妻妾和兒女受到保護,免於被強暴和傷害,她們被送往安全的地點,受到非常尊重和仁慈的對待。這是個寬大為懷的敵人對於老幼婦孺和皇室人員都表達了善意。[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