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克勞狄重振軍威戰勝哥特人(269—270A.D.)(第2/2頁)

其一,在達爾達尼亞的納伊蘇斯城 [11]附近打了一場決定性的會戰。軍團在開始時遭受優勢敵軍的壓迫,人員有很大的傷亡,幾乎就要敗北,要不是皇帝事先準備好了援軍,並及時到達,他們將無法逃脫被完全殲滅的命運。一支兵力強大的特遣部隊,很秘密地通過難以行軍的山地突然出現,占領了有利的地形。在他一聲令下後,即刻從後方攻擊即將獲勝的哥特人,整個局勢在克勞狄積極作為下完全改觀。他恢復部隊的士氣,重新組成戰鬥隊形,從各方面向著蠻族施加壓力。據稱在納伊蘇斯會戰中有5萬人被殺。有幾個人數較多的蠻族團體,把車輛當成活動堡壘,借著這種掩護才能逃脫殺戮戰場。

其二,我們可以設想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困難,像是戰勝者過度勞累,以及命令無法得到徹底的貫徹實施,以至於克勞狄無法在一擊之下,完全摧毀哥特人的主力。戰事擴散到梅西亞、色雷斯和馬其頓各行省,作戰行動拖延成為各種行軍、突擊和大規模的混戰。不論是海上還是陸地全部一樣,當羅馬人遭到損失,通常都是由於自己的怯懦或者是輕敵。但是皇帝的智慧高人一等,對國內的狀況了如指掌,非常明智地選擇最適當的手段,保證軍隊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獲得成功。數量龐大的戰利品是多次勝仗的收獲,包括很多牛群和奴隸。從年輕的哥特人中間選出一部分來補充軍隊的需要,其余人員全部販賣為奴。女性俘虜的數量極其龐大,以至於每位士兵可以分配兩到三名婦女。我們可以從這種情況下獲得結論,這些入侵者的海上遠征都帶著家人,他們不僅是懷著搶劫的目的,同時也有定居下來的打算。

其三,他們的船隊不是被奪就是沉沒,損失極為慘重,以至於哥特人無法實施撤退。羅馬人的哨所形成很大的包圍圈,部隊在後面形成有力的支撐,然後逐漸向中央聚攏縮小包圍圈,把蠻族迫進海姆斯山區最難通行的部分。雖然蠻族可以在那裏找到安全的庇護所,但是物質極度缺乏,由於這段時期是嚴寒的冬季,他們被皇帝的軍隊包圍得水泄不通,人數因饑餓、瘟疫、逃亡和戰死而逐漸減少。等到春季來臨(270 A.D.),這批從涅斯特河口登船的敵人,除了小股死拼到底以外,已經完全潰不成軍。

瘟疫橫掃過人數眾多的蠻族,最後證明對征服者一樣有致命的危險。克勞狄在位只有短短的兩年,戰績輝煌令人難忘,在舉國的哀慟和頌贊聲中病逝在西米烏姆[12]。他在臨終前召集國家和軍隊的重要官員,當著大家的面推舉奧勒良接任帝位,認為這位將領是完成他遺志的最佳人選。[13]克勞狄具有很多方面的美德,他的勇氣、和藹、公正、節制以及珍惜名聲、熱愛國家,使他成為確能為羅馬紫袍增添無限光彩的少數皇帝之一。君士坦丁是克勞狄兄長克裏斯帕斯的孫兒,當君士坦丁在位時,先帝的德行和功勛受到宮廷禦用文人的極力吹捧。這些頌揚之聲,之後傳述成:將克勞狄從塵世間奪走的神明,為酬報他的功績與忠誠,要讓他的家族在帝國中建立永恒的基業。

雖然有這樣的神諭,弗拉維家族出人頭地還要推遲20年(他們很高興地采用這個名字)。克勞狄立奧勒良為帝,這使得他的兄弟昆提裏烏斯立即沒落。先帝基於愛國心,曾經責備過昆提裏烏斯缺乏足夠的穩健與勇氣,曾將他降為平民的地位。等到克勞狄過世,昆提裏烏斯倒是一點都沒有耽擱,也不經深思熟慮,就在他統領大軍的阿奎萊亞稱帝。雖然他在位不過17天,卻有時間得到元老院的批準,還經歷了一場兵變。他很快得到消息,以英勇出名的奧勒良在多瑙河大軍的擁戴下,已經登上皇帝的寶座。他不論在名聲和功績方面均無法與對手相比,只有俯首稱臣,甘拜下風(公元270年4月)。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