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來自北方的風暴(第3/3頁)

當初蕭如薰一戰砍了三千多蠻子的人頭,在長城外築起了一座京觀,整整兩年,沒有一名遊牧騎兵敢於越過那座京觀發起對長城的進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京觀的威懾力正在持續降低,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之中,受到嚴寒逼迫而生命遭受威脅的遊牧人,將不得不克服心中的恐懼,再度南下。

這是他們的宿命,也是中原王朝的宿命,如果中原王朝不能徹底的殺光這些遊牧人,就無法避免每年的邊關戰爭,遊牧人也是一樣,如果天氣不暖和,他們也無法避免冒著生命危險南下進攻漢人領土的命運。

現代的科學研究證明,當地表的平均溫度每下降三攝氏度時,則大氣中凝聚的水分將減少百分之二十,導致嚴重旱災,年均溫度一攝氏度的變化,可以反映在農業北界波動200-300千米,也就是說,一攝氏度的溫度變化,將會決定兩百千米到三百千米寬度的範圍內,土地是否適合耕作。

溫度高,則漢人農業北界向北擴張,漢人的勢力也能往北擴張,人也能定居,糧食產量自然可以供給給軍隊,軍隊的軍屯也能滿足一部分軍隊的需要,而溫度降低,則農業北界南移,無法耕種出糧食的土地是沒有價值的,無法定居,人口只能南遷,則漢人的勢力向南萎縮,漢軍的防守底線也將繼續向南萎縮,守衛長城就成為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很多王朝末期的時候,版圖都不斷向南萎縮,不僅僅是軍事力量的衰弱,更有溫度的降低引發的漢民人口向南遷移事件,沒有價值的土地是不需要去守護的,但是秦朝人建立的長城,是符合秦朝氣候的建築,未必適合大明朝,那個時候溫暖,秦人的農業北界可以擴張到河套地區,可是現在,行嗎?

蕭如薰舉目向北望去——在可以預見未來裏,又將有一輪來自北方的風暴席卷著恐怖的刀槍,向九邊洶湧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