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1章 金融戰(下)(全書完)(第2/3頁)

歐洲各國,甚至英國的巴克萊等銀行,也紛紛在此設立辦事處,抓住發財機會。

而有了影響力的上海黃金市場,交易更加活躍,每天的黃金交易額從五千萬聖元一躍,進入上億聖元的規模,並且繼續擴大。

而以上海黃金交易中心為基礎,四周的上海金融城又形成了水泥、鋼鐵、銅材、橡膠、電纜、瓷器、茶葉、絲綢等一些列大宗商品的現貨期貨交易,交易規模總額更是上億聖元。原本世界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倫敦金市的交易量逐漸萎縮下來,盡管倫敦金市不斷做出努力,但無濟於事,畢竟,如今的英國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大英帝國了,如今的中華帝國才是世界的最大經濟體,最強國,成為世界的中心。

但就在大家的眼光被吸引到上海金市和上海金融城這兩個新生事務本身時,通過這半年的黃金交易,平均每日數千萬聖元交易量的黃金交易,中華帝國中央銀行和二馬公司這兩家官私巨鱷張開了它們的嘴巴,像鯨吞海水一般緩慢而又巨量地大肆吸納世界的黃金現貨和期貨。並且,因為操作得當,世界黃金價格並沒有大幅度上漲,而是緩慢上升,並且,每次上漲到一定幅度,因為金價的差異導致倫敦的黃金交易市場生意低落,為緩解這種危機,英國國庫和民間便自以為是地放出部分黃金現貨以平息黃金市場波動或是目光短淺的中小散戶售出手中黃金套取兌現利潤。

等八個月過後,中華帝國與英國的黃金儲量已經調換了個兒。英國的2000多噸黃金儲量變成了只有1200噸左右,而中華帝國的1320噸變成了2120噸,這還不算上二馬公司這家私人合股公司囤積的將近500噸黃金。

中華帝國朝廷也沒想到短短時間內便讓帝國的黃金儲備達到這一的程度。而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帝國內部的白銀已經減少到比較低的一個水平,黃金儲量高漲。隨即,伴隨貿易的金融戰正式拉開。

中華帝國內閣朝廷正式宣布,中華帝國正式施行金本位體制的貨幣制度,廢除白銀的實物流通,鼓勵黃金與聖幣的實物貨幣自由流通。頓時,世界黃金價格應聲而漲,而白銀價格大幅下跌。不但上海金市的金融商人和投機投資巨頭們大肆哄搶黃金,拋售白銀,倫敦黃金市場和紐約、柏林、墨西哥、維也納等地的金融交易市場紛紛如此。而這其中,黃金交易量最為巨大的上海金市因為占據著帝國黃金儲量和產量這現貨黃金和期貨黃金體量的決定性優勢,主宰了世界黃金行情,帝國中央銀行和二馬公司、南洋公司等操縱了世界黃金價格和交易方向。

上海黃金價格從原本的每克0.60聖元左右,直接飆升到每克0.85聖元左右,繼而繼續飆升,接近0.90聖元。而與此同時,因為價格的飆升,倫敦和紐約等西方世界的黃金市場,迎來瘋狂的擠兌狂潮。

除了中小黃金商人,還有無數的個體商賈、公司紛紛來到倫敦黃金交易市場,拿出英鎊要求兌換實物黃金。畢竟,東方世界的最大黃金交易市場上海金市黃金價格高漲,已經高漲了1.5倍,而如果加上5倍的杠杆的話,便是7.5倍的浮利,扣除本金和手續費,至少有6倍多的純利潤,這無疑讓所有的人都陷入瘋狂。

而此刻,隨著中華帝國的《南洋日報》和《帝國金融早報》等報紙披露,倫敦黃金市場的黃金儲量急劇降低到1000噸以下的消息被報道了出來,人們更加急紅了眼。

這下,倫敦黃金市場開始崩潰了。因為英鎊對應的是7.32克黃金,整個英國發行出來的英鎊總數在7.98億英鎊左右,按照百分之三十的保證金率,原本英國的國庫需要儲存2100噸以上的黃金,但如今只有1200噸,並且英國的經濟和產金量都嚴重降低,大不如前,因此,為了維持英鎊的真正價值,英國的國庫保證金只能降低到百分之二十。而且,就算是這樣,英鎊也無法維持7.32克。

這年頭哪個銀行資本家是傻子,於是乎,更猛烈的兌換開始了。整個英國和歐洲,尤其是倫敦的英格蘭銀行內,成千上萬的資本家和商人、中產者紛紛來到銀行開始兌換英鎊,直接兌換黃金,所有的英國銀行開始了擠兌狂潮。

英國政府下令關閉倫敦黃金市場,並組織英格蘭皇家銀行對外大規模回購黃金,但此刻世界的黃金市場已經被東方的上海金市所控制,不但黃金價格飛漲,而且還只買不賣,英國哪裏還有機會填補空缺?

於是乎,英鎊不可避免地出現貶值,在瘋狂的拋售擠兌之下,金幣英鎊因為含有7.32克純金,沒有絲毫貶值,而紙質英鎊卻無法再達到一英鎊面值7.32克純金了,直接貶值到三分之一變成4.88克純金,繼而繼續往下,一直到4.5克純金才止住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