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8章 官道的發展(第2/2頁)

整個滿清,以北京城為中心,在原本明代和前朝的官道基礎上,修建了滿清特色的官道系統。

從北京通向各省城的路面修建得最寬最好,稱之為官馬大路,簡稱官路;從各省城通向各地方主要城市的比如州府及重要縣城的道路稱為大路;聯通各縣及鄉鎮的道路稱之為小路。官路和大路相隔一定距離便有驛站和官亭,供來往客商打尖歇腳。

而早在太平聖國推翻滿清之後,當時還是聖王的馮雲山便開始下令修建道路。尤其是等中華帝國成立之後,水泥已經實現了量產,而蒸汽機驅動的破碎機、炸藥等修路條件也基本具備,朝廷開始大規模開始修路運動。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第二個五年計劃當中,當時的工務部,後來的交通部,根據皇帝馮雲山和內閣制訂的發展馬路計劃,成立了官道司專門開展官道修繕改造,實行主要官道全部水泥硬化的巨大工程。然而,就在人們認為如此巨大的工程,在馮雲山的計劃中,其實只是第一步而已,適合馬車、行人行走而已,而第二步,等內燃機發明應用之後,汽車發明普及了,他準備還要再拓寬成為後世的公路,供機動汽車跑,而這,才是巨大的工程。

為此,馮雲山作為皇帝,在五年計劃中闡明:道路是中國帝國的歷史傳承,是古老中華文化的文明之舟,財富之脈,要想百姓安居樂業,物資豐饒,文明進步,實業經濟發達,就必須將整個國家的道路修建發展起來。他當先喊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

根據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的道路修建任務,全國通行的公路要達到25萬公裏,而如今,根據交通部的統計,官道馬路實際上也就是對應後世的國道來說,已經達到8萬公裏;而省級府級的官道大路,也就是對應後世的省道,達到11萬公裏;其他縣鄉道路這種縣道也達到了9萬公裏,合計起來,已經超過了原定的25萬公裏計劃,達到了28萬公裏。

官道馬路要求寬度達到15米以上,官道大路要求寬度達到10米以上,而其他的縣鄉道路也要求達到5米以上。

而為了修建這些道路,交通部下轄的官道司一共設立了七大官道工程局,本土有東北官道工程局、西北官道工程局、中原官道工程局、江南官道工程局、華南官道工程局以及西南官道工程局一共六個國內的工程局,另外在爪哇島上的椰城(巴達維亞)又設立了一處海外官道工程局,負責所轄範圍內的官道規劃、建設和總體維護運營。單單這七大官道工程局,人數便接近3萬人。

而其他的各省、府、縣都設有不同級別的官道工程局,用於修建各級官道。即便是一個小縣,也有常設幾十號人、特殊時候上百號人的官道工程局,專門修建當地的官道以及對已經通行投用的官道進行養護。當然,這些資金,有四分之一是朝廷和省府撥付,有四分之一是由縣財政直接列支,而另外的一半多,則主要靠本地的鄉紳、商賈等進行捐助。

整個帝國的各省官道工程局的正式修路工人便達到了超過12萬人,而其他的以各鄉鎮就近招募或者服役的臨時民工更是隨時可以召集上百萬之巨。

到目前為止,整個帝國,除了海外後來並入的領土以及西疆、東北和蒙古、西伯利亞等地之外,其余的各省省城、府城都已經有官道聯通,而中原、江南和華南一帶發展較快的地方,甚至連每個縣城、重要的鄉鎮都已經修通了官道。

除此之外,一些重要的工廠、礦產也開始自行修建官道,用以貨物的運出。

根據交通部的統計,這些年來,整個帝國為修建各級官道,光朝廷和各級地方官府的財稅支出,就達到了7.5億聖元之巨,而若是加上各地鄉紳的捐獻等,恐怕早就超過10億聖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