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農牧生產建設兵團(第2/3頁)

傅善祥照樣記錄下來。

左宗棠不禁問道:“陛下,這牧區和農墾區很好理解,這新疆農牧生產建設兵團,卻不知為何事務?”

馮雲山笑道:“這是朕的一個想法。對於邊疆的那些實行紮薩克制和伯克制的地區,朕準備實行準軍事化的管理方式。這便是設立新疆農牧生產建設兵團,根據所在地區,設立牧區和農墾區。下轄牧業建設師和農業建設師。朕的初步想法,在五到十年的時間內,新疆設立五個牧業建設師,每個牧業建設師為五萬人口左右;設立十個農業建設師,每個農業建設師為10萬人左右。這些建設師,均以軍事編制為單位,師部總管轄區的一切民政軍事任務,囤田開荒,護衛國土,開發耕地、水域、牧草場、林園、礦產等。季高,便由你們總參謀部來籌劃,和羅瓊樹他們組織前往新疆的遷移的百姓相互配合,軍民一起迅速開展新疆開發。以連部為基礎單元,開墾邊疆,通過軍事化的途徑快速地將新疆開發起來,並有效管理移民。”

馮雲山知道,這種在後世可是經過試驗,很是成功的一種管理方式,一種軍事化社會組織形式。在這地廣人稀的新疆,沒有漢人百姓的群眾基礎,要想治理那裏,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一勞永逸地將這邊疆穩定下來。馮雲山想象不到,在這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落後的自然經濟,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方式落後的邊疆,若是派重兵把守的話,但是兵餉和軍糧的運輸,便會將整個國家拖垮。但如果不派重兵把守,以中亞地區未來幾年的復雜形勢變幻,加上沙俄的虎視眈眈,根本就難以做到國土不失。因此,為鞏固邊防、加快發展,必須仿效後世進行大規模的屯墾戍邊。設立“師和府”、“團(場)和州縣”、“營連和鎮堡”的軍民機構設置。

這樣一來,雖然建設兵團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但同時也兼顧了守衛邊疆的重任。其兵團內部的作戰主力部隊,仍舊要按時練兵,配備作戰武器,隨時準備抵抗來侵的敵軍。

左宗棠嘆服道:“陛下深謀遠慮,設立這農牧生產建設兵團,的確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邊疆的駐防。通過這種方式移民戍邊,比微臣想的單純的移居漢民去邊疆開荒落戶要好上許多。這樣一來,可強制性迅速降低新疆其他民族人口比例,提高漢族人口的占比,可以極大地鞏固朝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微臣佩服!”

左宗棠是真的敬佩,皇帝的見識他是領教過了。很明顯,有了這個建設兵團,從根本上解決了屯墾戍邊的重任。

“陛下,不如可以以此為承諾,敦促在新疆的萬余漢人清兵歸降。另外,江南和中原一帶眾多的滿清降兵,只要是漢族兵員,都可以打散了原本的軍制,將他們再隨機組合起來,送至新疆,作為這農牧生產建設兵團的成員。”

“不錯!善祥,你且記下。回去便讓司法部和總參謀部那個方略來,將那些仍舊在押和等待處置的滿清降兵,特別是那些老兵油子,都準備押送到新疆去。不過,這項比例不能太高,還是要慎重,免得在那邊疆,反而禍亂起來。主要還是招募一些無地、少地的窮苦百姓,告訴他們,可以全家老少都跟過去,朝廷提供食宿和路費等一切開銷。到達目的地,便可成為朝廷的正式官吏或軍人,享受朝廷俸祿!”

馮雲山深知,以皇權為象征的國家政權實際上難於深入到基層社會中,最多到縣級,也難以有效地幹預和控制基層社會,最終形成了皇權與紳權的共治局面。

但這是內地,換做新疆,因為根本沒有漢人,必須遷入大量漢民才能維持自己的統治。要形成後世的“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並且,要以漢族百姓為主體。

眼下,整個新疆總人口才一百五十余萬出頭,其中畏兀兒族占近一半的人口,其他的哈薩克、白馬族、柯爾克孜、蒙古族、塔塔爾、滿等又各占十萬數萬不等。雖然漢人只有少部分行商和地方駐兵等,但只要大批移民,不出幾年,便能將整個新疆變為漢人之地。因為畏兀兒人口絕對數量不多,更是有利於自己的移民治理。

若是這些少民不聽話,馮雲山想的是幹脆直接將其打壓或是換個民族取代,比如扶持滿清遷移過去的錫伯族和達斡爾族,以及東歸的蒙古土爾扈特部,相信為了他自己部落的生存,會全力投靠帝國。這樣的話,還可以就地征調對方青壯作為士兵,征伐更西的地區。

說不定,自己通過這高仿後世的生產建設兵團,可以打造出一個不一樣的新疆,不但避免被沙俄侵占的命運,還能開拓國土,為華夏、為大漢民族爭奪更多的生存空間,將這地廣人稀的中亞地區,趁著這段弱肉強食的時代,強行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