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農牧生產建設兵團

馮雲山點點頭,道:“不錯,季高所言,深合朕意!季高大才啊!今日之後,你便將此法書寫下來,交付內閣實施。”

左宗棠被皇帝這一誇獎,滿臉笑容,激動地道:“陛下謬贊了。微臣只是拾人牙慧,要不是陛下和朝廷的各項為民政策,微臣都不敢提出。陛下,如今國家在南方幾省推廣使用的磷肥,耕種農作物效果極好。若是能在新疆就地尋找到這種磷礦,開采下來煉制磷肥,必能讓這邊疆之地發生重大變革,就像林公做的,不亞於富庶的江南之地啊!再者,微臣從林公的手記中發現,新疆之地,特別是回疆等地,都是落後的畏兀兒族、錫伯族、達斡爾族等,農耕落後,通過遷徙漢民前去,必能給當地帶去先進的耕種方法和農具,這必定更能確保移民的成功性。”

馮雲山聽到左宗棠提到林則徐的手記,不由問道:“季高還知道這回疆的一些什麽事情,包括滿清在那執行是何政策,可點評一番,說來與朕知曉。”

左宗棠依言稟道:“陛下既有問訊,微臣自當稟報。其實滿清一朝在占領新疆之後,北疆尤其是迪化地區,發展得不錯,糧食能自給。而伊犁等地,更是新建了惠遠(伊犁)、惠寧、寧遠、綏定、廣仁、瞻德、拱辰、塔勒奇、熙春九座相距較近的姊妹城,計人口10余萬,雖然不能與內地相比,在那塞外,已經算是繁華之地、人口稠密之所了。”

“滿清在新疆三個地區,實行三種不同的統治制度。首先是靠近甘肅的新疆東路地區,以古城、迪化這兩地為中心,導入與甘肅等內地一樣的道府州縣制。這裏的吸引了不少白馬族人,甚至有少量的做生意的漢人前去定居,人口最為稠密。其次,是北路靠近蒙古的邊疆地區,還有東路的哈密、吐魯番等畏兀兒人地區,實行軍政統一的紮薩克制。實際上相當於八旗的旗主制,這些哈密的艾伯都拉、吐魯番的依敏和卓等畏兀兒人,由於在康熙時代便歸順滿清,和邊疆北路的蒙古旗人一樣,被滿清視為忠實的盟友,才實行這種自治權最大的紮薩克制。而最後的在新疆的南路,即所謂的回疆地區,滿清實行的是按照畏兀兒族人的傳統統治方式,伯克制。除了軍事外,其余的地方行政、社會治安、司法、稅收、農業、水利、教育和宗教等,都有專門的畏兀兒族伯克進行管理。滿清對這些伯克不但賦予特權拉攏外,還支付俸祿,分封職田及耕種職田的農奴戶——所謂‘燕齊’。”

“滿清對新疆的統治,主要圍繞軍事功能來的。他們對整個新疆進行民族隔絕政策,尤其是讓我漢人,嚴禁與當地的畏兀兒族人交流,防止畏兀兒人漢化。滿清朝廷對畏兀兒人還算優待,所征收的稅賦不高,似乎與其是同盟關系,而不是對待漢人的這種直接統治。但同時,滿清又派駐防大臣領兵對當地的伯克進行監視提防,並且將其宗教和伯克世俗政權分離的政策。但滿清過於優待畏兀兒上層貴族,讓下層百姓對其不滿,而且,滿清對漢人商賈征收重稅,卻對外國商賈征收的關稅不到4%,甚至完全免稅,讓在疆的漢人商賈均是不滿,這些,都可以作為我討虜軍進攻新疆的助力。”

“總而言之,陛下,微臣建議,朝廷斷不能采取滿清的這種輸血扶持畏兀兒上策的策略治理回疆,而是立足自身漢人移民,武力威脅逼服畏兀兒上層貴族,加上拉攏畏兀兒下層百姓,慢慢同化對方,鼓勵其與漢人交融,慢慢地隱蔽地將人口不多的這些畏兀兒人同化掉。最終,這回疆必定是我帝國的一大西陲重省,為我漢家百姓開創一個廣闊的生存疆土。”

馮雲山嘆道:“不錯,朕要做的,便是派軍前去,將之收復,再遷移漢民前往,與之雜居起來,再設立漢人學堂,免費教導但又強制性推行漢學教育,必須將本地少民的下一代全部同化,用一代人的時間,徹底融合對方,再直接派駐官員治理。”

馮雲山其實想得更遠,他準備等日等時機成熟了,修建一條通往伊犁甚至霍罕的西北大鐵路,徹底將這些邊疆之地與內地聯系在一起,到那時,無論是什麽兵力駐防,還是糧食等後勤運輸,都不成問題了。

想到這,馮雲山朝傅善祥下令:“傳朕旨意,命梁立泰為欽差大臣,開春暖和後,率領三萬討虜軍進疆,徐徐圖之,收復整個新疆。同時,命羅瓊樹為陜甘總督,抓緊訓練新兵,早日增援入疆將士,並組織好漢族百姓,跟隨梁立泰身後,遷移百姓實行新疆大開發。廢除滿清的治理,新疆東路地區,均以州縣方式治理。其余的西北疆和南疆,分別成立牧區和農墾區,成立新疆農牧生產建設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