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另類科舉(第2/3頁)

那胡林翼更是號稱滿清湘軍的中興四大名臣,連歷史上的左宗棠、李鴻章、閻敬銘等人也是他所推薦而受重用,而且胡林翼雖然出身官宦世家,捐了個知府,但他卻認為自己正途出身,曾官清要,捐納為官已讓他蒙羞,所以寧願到邊遠之地的貴州出任,治民安府為要務,以區別於那些貪官,而後,他確實為官多年卻一袖清風。他以自己的嚴於律己的品行,在湘軍之中協調各派系矛盾,成為一名中堅人物。此人,馮雲山肯定是要大用,但因其在滿清官府為官多年,已經定型,因此,必須要對其加以磨礪和籠絡才行。

至於其他的類似湖北巡撫青麟這樣的人物,給個閑職,充個場面便可。對於吳廷棟、張維翰,可用,但其思想與自己沖突,在未能扭轉過來之前,只能給他們一個治理州府的機會,想要讓自己重用,還是不夠。

倒是對於眼下名聲不顯,官位低微的沈桂芬、毛昶熙這兩人,馮雲山卻有些印象,這兩人時候來的滿清重臣,一個是洋務派再中央的主要組織者,一個是光緒朝的總策劃和智囊,都是才識過人,思想也超越這個時代,能跟上世界上的形勢,能堪大用。

而對於閻敬銘,馮雲山記得歷史上稱其為官清廉耿介,是清代乃至自古以來為數不多的理財專家,有“救時宰相”之稱。此人嚴正無私,“為吏胥所畏”,又善於理財,為滿清一朝混亂與糟糕的財政革除積弊,挽救了滿清的命。這人正是財稅部的最好人選,不過,如今周勝富做的也還不錯,先讓此人給他打下手,卻是妥當。

馮雲山都想著直接給他安排差事了。

兩天之後,聖京城內的原江寧府學內,迎來了數百位滿清投降的官員,卻是馮雲山安排在召見他們之前,進行一次類似於科舉一樣的考試。

沈桂芬看了一眼面前的稍顯稚嫩的面孔,這是一個年輕的讀書人,搖搖頭,嘆道:“想不到,我沈某人中進士八年了,添為陜甘學政,一向給別人考試,如今又要重新當回考生,進行一次科考。真是可笑可嘆啊。”

那讀書人卻正是張之洞,含笑不語,少年老成的模樣,讓沈桂芬不禁為之一嘆。

他們兩人卻是一個號子裏,算得上是同年了。

考卷發了下來,卻並無試《四書》、《五經》上面的內容,而是直接冠以二道策論。

“‘論歷朝歷代以來土地兼並,詳細說明原因析及解決方略’。這,這是什麽題,竟如此直白,都不用點題破題了,而且,這似乎聖人之書上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啊!”沈桂芬結果試題一看,傻眼了,不過,他熟讀經書歷史,又在地方幹過幾任,也算知道民間疾苦,一下便明白過來,口中喃喃地道:“莫非新朝是想拿地方鄉紳和地主開刀,想徹底解決土地兼並的問題?只是這未免心太大了,自古以來,從未有哪朝能解決土地兼並,任誰也不可能!”

說完,沈桂芬想起一些書上的說法,又結合自己的了解,心中有了些想法。再看第二題,卻是“試比較滿清與西洋的差距,帝國該當如何避免成為第二個滿清。”

沈桂芬心中咯噔一聲,這題目太泛了。這要是真寫出去,只怕自己很多也不清楚。

一旁的張之洞卻也是眉頭緊鎖,太怪異了這題目出的。完全不是尋常的八股取士的考題,但這題目,雖然文字直白淺顯,但真正要問的內容,卻又直中要害。張之洞雖然年紀尚幼,對土地兼並的危害已看在眼中,他也曾經為此問題憂心不已,但左思右想,反復思量和求教,仍毫無辦法,想著這世上怕是永遠沒有辦法解決這土地問題了。

只有後面的第二題,滿清與西洋的差距,實在是太多了。張之洞忽地明白,帝國顯然是想走效仿西洋的老路,難怪,前陣子聽說魏源魏先生被帝國邀請出山,出任了欽差前往黃河流域治理河道,原來如此!

要說早年林則徐林大人組織編寫的《四洲志》,張之洞便看過,而魏源先生寫的《海國圖志》更是讓他大吃一驚,他沒想到,除了四書五經,還有這等學問,世界之大,出乎他的意料。西洋諸國,完全不是以前自己所想的蠻夷,而是變得強大。帝國此舉,莫非就是要選拔官員,為效仿西洋諸國、推行西洋諸學做準備麽?

一時間,沈桂芬和張之洞兩人略一思索,便龍飛鳳舞地奮筆疾書起來。

不得不說,這幫降臣還算是優中選優,推選的都是比較有學識的,上百位降臣都紛紛書寫起來。

羅澤南單獨在一個號房內。

說來奇怪,羅澤南盡管治學一輩子,卻沒中過舉人,但這次經過曾國藩的一番事情的變故,他感覺自己的理氣之學,又上了個新台階。世界上的萬物,只要有理,有氣,皆成學問,西洋諸學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