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6章 找到大銀礦了(第2/2頁)

若要更好地推動商業發展,收取更多的商稅,則推動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是必須要進行的事情,你要盡快儲備數量足夠多的白銀,制作數量足夠多的銀幣,然後把白銀和糧食掛鉤。”

“為什麽一定是糧食?”

郭瑾詢問。

“因為人不能沒有糧食,到了災荒之年,家財萬貫比不過手中有糧,糧食才是最硬的硬通貨,阿瑾,你記住,不管你用什麽做錢,必須要和糧食掛鉤,糧食才是根本。”

“如此……兒子明白了。”

郭瑾表示已經明白了郭鵬的意思,然後下令,從內廷東廠內調派足夠多的專業人手奔赴倭島大銀礦,前往開礦,增加銀礦的開采量。

又下令親信盧毓奔赴倭島,擔任白銀轉運使之職,全權負責銀礦開采和轉運的工作,確保開采出來的白銀可以最大限度的轉運到魏國來。

懷著激動的心情,郭瑾期待著來自倭島的更多好消息——

根據前來匯報消息的人說,不單單是銀礦,還有小規模的銅礦和金礦,若是開采到位,每年能給魏帝國帶來數量極大的收益。

小小列島,支離破碎,結果卻找到了那麽多貴重金屬。

如此開采下去,不用一年,就能把之前七年郭鵬為此支出的成本全部收回,開始盈利。

這讓郭瑾非常高興。

本來因為大運河和大馳道這兩大工程而顯得財政有些緊張的魏帝國因為這個巨大的收益,忽然變得有錢了起來。

這筆財富的增加,讓郭瑾的底氣足了不少,之前不敢想也不敢做的事情,現在有想法了。

大運河和大馳道的支出,依靠延德十年郭鵬從天下豪強莊園裏掠奪的財富可以支持下去,可是想要做點其他的事情,就略顯不足。

現在有了銀礦的巨大收入,郭瑾被束縛住的手腳就得以獲取自由。

他固然可以把發現大銀礦的消息作為好消息公之於眾,宣揚自己上位的合法性與注定性。

但是比起這些,他覺得還是實打實的功績比較有意義。

實打實的功績更能讓人們感受到他作為皇帝的存在感。

他是皇帝,他不是提線木偶,不是郭鵬推到台前的橡皮圖章。

他有自己的意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是聽從郭鵬的吩咐去辦事。

但是依然活著並且擔任司隸校尉的程昱總是讓人們有這樣的想法,而他並無法扭轉人們的這種看法。

這讓他感到無奈。

於是,他想到了證明自己存在感的最好方式——發動戰爭。

魏帝國的四周的確沒什麽敵人了,就算有,也被打服了。

漠州和平州的犁庭掃穴戰略是以積累小勝變成大勝的模式,幾十上百的斬首並不能激勵人心,常年累月的戰爭模式已經讓人們習慣了。

交州和雲州的戰事也並不激烈,多是類似於犁庭掃穴的戰爭進行方式,經常捷報,但是斬首數和戰利品的量也不大,不能激勵人心。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戰爭,只是教訓那些不聽話的土著。

對方根本不是一個國家,體量不同,打起來也沒什麽意思。

打到最後也就是開發多少多少土地,獲得多少多少可以做工的奴隸罷了。

哪有滅國之威來的酣暢淋漓?

要想立威,要想真正確立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最好的莫過於拿一個不聽話的國家開刀,以此證明自己同樣是一個尚武的皇帝。

魏帝國文武雙舉並立,不僅重視文舉,也重視武舉。

文武官員是兩條不相幹的平行線式的晉升法則,這也就注定了魏帝國不僅對文治重視,對武功也一樣重視。

郭鵬在位期間辦了太多的大事,把自己文治武功的業績推向了高峰。

然後在最為榮耀的時刻光榮退休,留下不敗傳說——他戎馬一生,未嘗一敗。

這是他威壓天下的重要原因,他在世人眼中就是無敵的。

只要他活著一天,就沒人敢挑戰魏帝國的正統。

可要是他死了呢?

郭瑾知道自己不能和父親相提並論,但是文治武功上,怎麽著也要向父親致敬才是。

他不能只是專注於文治,武功上,他也必須要有能拿的出手的戰績。

討伐西域姑且不論,他自己親自主導的戰爭必須要有那麽一兩次。

武力強橫永遠是一個國家興盛的基石。

武力不強橫,一切都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