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9章 魏軍的軍糧

魏帝國建立以後,郭鵬花了幾年的時間,與財政部還有軍需部門進行了商討,給軍隊規定了一個相當嚴密的口糧供應體系。

今後的軍隊待遇全部按照這個體系來,不得有誤。

首先軍隊的口糧分作駐紮口糧、行軍口糧和戰鬥口糧三種。

駐紮口糧是火頭軍最喜歡的,因為最方便。

行軍口糧是火頭軍和作戰部隊都不喜歡的,因為最單調最難吃,制作起來也非常累。

戰鬥口糧是作戰部隊喜歡的,因為最豐盛,油水最旺。

駐紮口糧對於火頭部隊來說是最簡單的。

軍隊駐紮在原地不動,有固定居所,火頭們也不用跟著軍隊跑來跑去,廚房也是搭好的,一應用具最完善,到了飯點直接開飯,有時間還能休息休息,特別方便。

軍營一般是固定的,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送多少東西到軍營裏是比較固定的。

軍隊出去訓練的時候,火頭軍們就可以從容做飯,等飯熟了,訓練的軍隊也回來了,大家一起吃飯。

軍隊的主糧主要是麥和南方的稻米,這兩種主糧在郭鵬治下的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最多溢出,最適合當做軍糧使用。

沒有作戰任務駐紮在營地裏的時候,軍隊吃的都是熱氣騰騰的煮出來的稻米飯或者麥飯,然後配上下飯菜和熱湯。

菜式一般都是比較下飯的大鍋炒菜和大鍋燉菜,鹽和醬油不會少。

因為軍隊最基礎的口糧就是駐紮口糧,吃的最多最普遍,所以規定也最細致。

在皇帝的主導下,後勤部門和老火頭們商定了一個十天輪換的菜單。

第一天早上吃什麽,中午吃什麽,晚上吃什麽,第二天三餐又是什麽,第三天的三餐又是什麽。

如此循環十天,就把菜單走完了,然後再從頭來一遍,循環往復。

盡量不讓士兵吃膩歪,也要讓士兵攝入的營養比較均衡。

肉類就是魏帝國養殖比較普遍的雞鴨、牛羊,還有豬肉,也參雜有馬肉、魚肉等肉類,定時定量。

雖然不至於每天都能吃到肉,但是相較於從前小半年都見不到葷腥的日子,現在軍隊的日子是好過多了,不會像漢帝國時代那種吃一頓肉就像過年一樣。

郭鵬占據青兗二州開始大規模飼養牲畜的之後,魏軍差不多十天才能吃一頓肉,等占據河北以後,這個數字就提升到了五天一頓。

等打敗了袁術成為最強的諸侯,一般來說三四天軍隊就能吃上一頓肉,郭鵬勢力龐大有了更多的積累,當然也不會虧待士兵。

等魏帝國建立以後,經濟和交通極大地發展之後,魏軍一兩天一燉肉就是常態,吃肉的花樣和種類也有了很多發展。

除了肉,當然少不了蔬菜,倒不如說蔬菜才是主要的下飯菜。

平時有各種時令綠葉菜,有什麽就吃什麽,到了早春、冬日裏這種缺少蔬菜的時候,就會用耐儲存的大白菜作為主角。

郭鵬曾下令組織農莊廣泛種植大白菜這種耐儲存的蔬菜作為民間重要的過冬蔬菜,民間能用,軍隊當然也能用。

寒冷的冬日裏,大白菜燉肉是士兵們最喜歡吃的硬菜。

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白菜燉肉或者燉魚之類的硬菜,燉的爛爛的,味道濃濃的,一個小隊的士兵圍在一起吃,西裏呼嚕就能吃掉幾桶米飯。

沒有戰鬥任務的士兵也並非只是訓練。

周邊地區出現什麽地質災害,駐軍是要出動的,在這種搶險救災時節,士兵也有特殊夥食待遇,比如每天都能吃到肉,甚至還能吃到水果這種稀罕東西。

基本上從訓練大營的新兵開始,軍隊就吃這種夥食,面有菜色的人進入軍營,要不了幾年就是龍精虎猛的漢子。

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話,說當兵就是進補。

大量訓練和對戰任務或是搶險救災任務結束之後,在附近的小河裏洗澡,然後集體回來吃熱騰騰的飯菜,那是軍隊最開心的事情。

行軍口糧就麻煩的多。

帝國軍隊除了駐紮口糧之外,就是行軍口糧吃的最多,因為帝國軍隊有輪換駐防制度,軍隊流動性比較大,經常來回跑,更換駐防地區。

雖然不是打仗,但是也會被要求以打仗的態度應對。

行軍路上最看重的是行軍速度,部隊會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作戰戰場進行戰鬥,所以行軍路上的軍糧以便捷、快速為主要特點。

一般來說行軍口糧都是事先烙好的大餅配上醬菜、醬肉,還有軍隊隨身攜帶的食水。

烙大餅一旦完成之後,就算在最炎熱的夏季,也能保持十天半個月不腐壞,是郭鵬參考鍋盔改良得來的。

至於配菜,最早的時候郭鵬比較窮,所以是用鹽腌菜作為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