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7章 郭鵬東巡

交州基本平定之後,郭鵬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大運河的建造事宜上。

運河公署運行起來之後,在大運河的每個關鍵折點的確都安排了運河公署的分署。

運河公署內的官員輪流進駐這些分署,督導當地官員建設好大運河,不得有誤。

為了進一步確認大運河的建設的確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在進行,郭鵬還決定在延德十年十一月的時候離開洛陽,從河北一路巡視到江南,親自巡視大運河的一切。

做得好,賞,做不好,殺。

任何敢在大運河問題上給他扯皮和拖後腿的,全部殺掉,絕不留情。

大運河是未來國家的命脈,是魏帝國安然度過小冰河嚴寒期的最大依仗之一。

有大運河,南北才能溝通,南方富裕的糧食才能緊急支援北方苦寒地區。

其實郭某人也在想,若是自己手上有土豆,有玉米,有番薯,想必也不用那麽緊張的搞大開發,搞大工程。

南美,上天眷顧之地。

土豆玉米番薯的原產地,撒一把種子就能等著東西長出來的地方,隨便伸伸手都能摘到東西吃的地方。

與精耕細作從地裏刨食吃的中國古人比起來,他們真的是太幸福了。

不過,或許也正是因為太幸福了,他們才會一盤散沙,終日無所事事。

天賜之地所養育的未必就是天選之子,而相對苦寒的地方才能磨練出生存意志頑強的炎黃子孫。

或許,正是因為生存並不那麽容易,正是因為糧食沒那麽容易長出來,正是因為美好的時光總是太短,中國人才會不斷的強化自己的治理模式和生存方式吧。

一切,或許都能歸類為生存的智慧。

一如大運河,一如長城,一如滅蝗,一如精耕細作,一如數千年如一日的治水工程。

要是現在手上有土豆玉米和番薯,郭某人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幾乎等同於拿著鞭子鞭策臣民們去趕著修建大運河。

不用爭分奪秒,不用和老天爺搶時間,搶人命,搶未來。

只要把這些高產作物散發下去廣泛種植,就能搶到未來。

但是他沒有。

他沒有高產作物。

可就算沒有,幾千年下來,中國人不還是活著嗎?

華夏數千年的歷史,不正是數千年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的艱難生存史嗎?

郭某人不能拿未來去賭,歷史上也沒有先例可以去追尋,無論是秦漢,還是後來的東晉和宋齊梁陳,都沒有治理過如此龐大的疆域和如此龐大的人口的經驗。

魏帝國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另類,徹頭徹尾的歷史的意外。

魏帝國走上的是一條被郭某人以驚人的演技和決然的信念帶偏了的歷史軌道。

這條路最終能走向何方呢?

郭某人並不清楚。

任命太子監國,留下一半的領導班子,郭鵬帶著剩下一半領導班子從洛陽出發前往冀州的路上,做出了這樣的思考。

春秋時代的人們已經提出了多難興邦的看法。

而在郭某人看來,多難怎麽會興邦呢?

沒災沒難才能發展。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扛過多災多難並且一直頑強的生存下來的邦國,一定是最興盛的邦國。

土豆,玉米,番薯,雖然好,雖然重要,但是也並不一定現在就要拿到手裏推廣出去,而且想拿也拿不到。

現在能從亞洲一路前往南美洲尋找高產作物的大海船能否打造出來還是個問題,就算去了,能否活著回來也是個問題。

希望過於渺茫,寄希望於高產作物是不理智的,是一種懦弱的逃脫的想法。

沒有上天眷顧,難道自己便不能生存嗎?

郭某人不信這個邪。

一如他當初不相信自己就是搞不定士族政治一樣。

科舉都通行於世了,科舉官僚團體正在蓬勃發展,正在逐漸將士人這個群體取代,這在當時同樣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而眼下,自己一手締造的魏帝國到底能不能憑借萬古傳承下來的生存的智慧與法則成功扛過去,還有待歷史的考驗。

至少,郭某人是很願意相信自己一手締造的魏帝國和勇敢的人民是可以靠著自己勤勞的雙手生存下去的。

對於人類來說,生存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在食物上沒有危機,也會從其他的地方出現危機。

或來自自身,或來自外部,總而言之,生存從來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幸,在他所主導的魏帝國裏,也不會有人覺得生存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延德十年十一月初六,郭鵬離開洛陽啟程前往冀州,士兵五千人和大小官僚八百多人隨行,跟著郭鵬一路從洛陽抵達冀州的州治所鄴縣,這裏也是大運河的北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