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標點符號大革命(上)(第2/3頁)

同時,這也進一步整合了儒門士人的思想,為儒家完全壟斷思想學術市場奠定了基礎。

然後,當然是統治者的全勝。

這場白虎觀會議,讓統治者獲得了統治臣民的最佳思想。

君為臣綱不可更改,三綱六紀最終成型,封建倫理體系基本確定。

家國天下的規制基本成型,皇帝是天下之長,天下之下還有家,家有家長。

家長對族人的權力等同於皇帝對臣民的權力。

封建倫理體系之下的權力就是這樣一環套著一環,為了自己的利益,人們也會竭盡全力維護這套體系,間接維護皇權。

雖然到最後,這樣的最佳思想也會反噬統治者自己,但那應該是漢章帝看不到的。

發展到了郭某人所處的如今,白虎觀會議對如今影響最大的,就是祥瑞大行其道。

統治者們想做什麽事情都要搞一點祥瑞出來以證明自己的合法性。

郭某人雖然厭惡讖緯之學,但是他的上位也少不了讖緯之學為他提供了和士人們之間達成妥協的潤滑劑。

沒有讖緯之學這層潤滑劑,他想要成功上位,恐怕還要經歷一番波折。

有了讖緯之學就不一樣了。

套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讓官員們和皇帝們彼此之間有了磨合用的潤滑劑,而且也有了一個彼此都可以認同的最好用的背鍋俠——老天爺。

郭某人登基做皇帝是因為祥瑞出現,是天意。

魏代漢顯然也是天意。

不是我們做臣子的不阻止,而是天意要求如此,我們又該如何阻止呢?

做事是因為祥瑞出現了,既然祥瑞出現了,那就是老天爺認同了。

老天爺認同的事情,天子和臣屬當然應該去做,如果出了問題……

那是天意啊!

完美的甩鍋。

完美的大義名分。

實在是太特麽完美了。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讓儒家學說融入讖緯之學從而神學化,對於統治都是有好處的,可以提供便利的。

郭某人玩起這一套來也很6,所以他暫時沒有想要改變的想法。

但是另一件事情就不得不讓他在意了。

白虎觀會議讓五經十四家法官方化正統化合法化,勝出的十四家學說各自傳揚各自的斷句之法,在帝國最高權力場內角逐。

所以斷句之權,是士人們賴以為生的根本權力,是決定一家學說走向的根基。

沒有標點符號的時代,如何斷句,就會如何解讀一句經典。

如何解讀,就會決定一家宗派的學術思想。

學術思想如何,又會決定學術宗派產生的官員的具體思想和做事方法。

所謂文化壟斷,壟斷的不是知識,而是斷句。

他們只認這種斷句方法,其他的都不認,你想自學都沒有辦法。

所以郭某人非常清楚,若要徹底鏟除士人們的文化壟斷,就要把斷句之權從他們手裏收回,全部掌握到中央,由中央統一進行斷句,並且刊行天下,統一思想和認知。

漢靈帝讓蔡邕等人刻熹平石經,恐怕就有如此想法。

或許是想著多少打破一些十四家法壟斷解釋權的局面,亦或只是為了朝廷的方便,想要有一個標準。

當時的借口是諸多家法因為古今文字的發音、字形的不同而出現爭議,同一本經典除了斷句不同,也會出現不同字的情況,所以要蔡邕深入研究,進行統一。

後來蔡邕告訴郭鵬,最開始,蔡邕是懷著結束當時日漸激烈的今古文之爭的想法進行工作的。

可惜,參與到這個工作當中的郭某人就當時的經歷可以作證,熹平石經沒有起到該起到的作用。

蔡邕自己也承認了,他實在是扛不住那些學派的壓力。

用誰的不用誰的都會得罪人,他的身份和地位並不太高,沒有天下宗師的壓迫感。

於是他不得不做了一些和稀泥的舉動,保留了各家家法之間不同的異字,讓熹平石經的意義沒有那麽深遠。

之後,直到唐高宗時期孔穎達等人主編的《五經正義》正式頒布天下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之後,才算是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家法之爭。

而郭某人要做的,就不僅僅是統一異字了,還要就根本的斷句問題進行統一。

用他的獨斷和偏見,讓加強版《五經正義》提前問世。

打破十四家法的壟斷,統一官方學術標準,將之運用於未來的科舉。

進一步由學在私塾演變為學在中央,中央出面建設學校統一教育,把施教權從士族手裏奪回來,散布天下。

而可以對此進行絕殺的,不是造紙術,不是印刷術,而是那小小的不起眼的標點符號。

造紙術和印刷術可以加快這一歷史進程,但是可以一步到位的,就是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