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7章 怯於私鬥,勇於公戰(第2/2頁)

在郭鵬的想法裏,鹽鐵官營、限制民間武力的政策主要是為了扭轉兩漢以來自由散漫的社會風氣所催生出來的豪俠橫行的社會狀態。

這個一言不合就仗劍殺人的社會狀態,不符合郭某人大政府治國之道。

兩漢時代的豪俠遍地走,便有了俠以武犯禁這樣的說法,豪俠遍地走固然帶動了民間尚武之風,但是對於政府的管理,對於生產,對於社會組織來說,明顯弊大於利。

再者說了,民間尚武與否,與國家強盛與否並無直接關聯,相反,這個尚武,到底是勇於公戰,還是勇於私鬥,是有明顯的界限的。

戰國時期,秦人就對此有了明確的認知,知道勇於私鬥的人大大多數怯於公戰,這對於國家來說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打仗,是軍隊的事情,是有組織的武裝力量的事情,而不是一群散兵遊勇的事情。

再強大的武林高手也不是訓練有素的軍隊的對手,武俠小說裏的各大武林門派面對訓練有素進退整齊的士兵,十有八九是要吃下慘敗的。

數量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後,戰爭的勝負就不看個人武藝了,重要的是組織度,是訓練度,是裝備的精良與否和戰略思想。

弄出一堆威震天下的豪俠,對於國家而言有什麽益處呢?

若是有,漢武帝就不會在北伐匈奴之前大力打擊豪俠了。

當時豪俠橫行到了官府都不敢管束豪俠,反而要對豪俠畢恭畢敬的程度,豪俠談笑間就能殺死官員,這還得了?

郭鵬要把兩漢以來勇於私鬥怯於公戰的社會狀態扭轉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讓社會充滿組織性。

為此,就必須要管束民間武力。

但是,帝國軍隊人數沒那麽多,總有力不能及的地方,總有鞭長莫及的地方,這個時候,地方民兵就有意義了。

將民間武力制度化,官方化,約束起來,變為軍隊的後備力量,藏於民間,一有需要,振臂一呼,就能集合起來共赴國難。

郭鵬的想法是將軍隊裏那些因傷退伍的老兵整頓一部分出來,放到民間地方上,到每一個村落裏去做武備官,帶領村落裏面的壯丁,農時集體耕種,閑時集體訓練戰陣。

當然了,郭鵬沒指望他們真的上戰場打仗,郭魏政權還不需要這些民兵上戰場打仗,那是四十萬正規軍的事情,不是民兵的事情,他們是國家戰略儲備力量。

郭鵬訓練組織民兵,主要是為了將民間的武裝力量也掌握在自己手裏,並且讓這些民兵在必要的時候保護自己,有組織性,然後打仗的時候跟著輔兵們一起送送糧秣就夠了。

另外就是出於地方治安的考慮,作為統治者,當然希望地方安穩,不要鬧事。

若是放任這樣的社會狀態繼續下去,夏侯惇十四歲殺人,郭鵬十二歲殺人的事情還是會不斷的出現。

那是郭鵬所不願意看到的,也不是一個正常健康的社會會出現的事情。

將一切武裝力量正規化官方化,予以名分,進行正大光明的統帥,就能很好的扭轉這樣的社會狀態了。

於是郭鵬在宣布騎兵改革的同時,也宣布了民兵制度的運行,先期在自己的大本營青兗二州進行,投放五百名傷退老兵進入五百個地方的屯田村莊之內,開始試運行這個政策。

兩個新政策的推行,讓郭鵬知道,挑戰白馬之盟的時機差不多了。

那就開始吧。

第九卷 代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