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77章 怯於私鬥,勇於公戰

經過專業人員的講述,那塊小小的馬蹄鐵的用處也被大家得知。

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三厘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與積水的腐蝕,角質會很快的脫落。

漢匈戰爭時期,霍去病率領騎兵出擊塞外,出擊的馬匹一共有十四萬匹,一場大戰結束之後,回來的馬只剩下三萬匹,戰馬的損耗十分驚人。

漢軍不像匈奴人,以養馬為天職,有充足的馬匹可以使用,不懼損耗。

漢軍的戰馬屬於較為奢侈的消耗品,三代人的積累才積累出了一次漢匈戰爭的損耗,文帝景帝數十年的時間積累戰馬數量,才讓漢武帝有了北伐匈奴的機動力。

其中的原因,大部分可能都要歸結到馬蹄的損傷上。

在草原上激烈奔馳戰鬥的過程之中,馬蹄角質快速磨損,大量損壞,戰馬難以繼續奔馳,只能算為損失,即使馬沒死,也不能繼續奔馳打仗了。

一匹馬的使用壽命就那麽短,就算是幾十年積累的漢國庫也難以承受那麽大的損耗。

據傳,古羅馬時期,也就是漢武帝同時期,古羅馬人就開始使用馬蹄鐵了。

馬具在魏晉時期就有了記載和實物,但是馬蹄鐵在中國一直到五代十國時期才正式有了記載,到北宋時期,馬蹄鐵都還是絕對的域外之物,沒有為中原軍隊所列裝。

馬蹄的損壞是如此簡單輕易,讓歷代中原朝廷都頭疼不已,為此損耗大量金錢,耗費大量精力,絞盡腦汁增加戰馬數量,事倍功半,也沒有大的改變。

馬蹄鐵的傳播是如此的困難,以至於讓後人扼腕嘆息,想著強漢盛唐時期若是有馬蹄鐵,漢人的騎兵將是如何的輝煌,將能如何勇武的開拓疆土,稱雄草原。

就算是宋人,要是有了馬蹄鐵,也不會在騎兵上如此吃虧。

有一說一,北宋初年,經過五代十國歷練之後的宋軍騎兵的戰鬥力非常強,哪怕到真宗時期,北宋騎兵都能屢屢擊潰遼國騎兵。

但是沒有馬蹄鐵裝備的情況加上失去了西北和燕雲的大量養馬地,使得宋人極其缺馬,根本拉不起上數量的騎兵,大騎兵軍團的戰鬥只能停留在理論上。

若不在草原上,養一匹馬需要的土地可以養活三十個人。

成本太高了,養不起。

古中國也不是沒有意識到馬蹄的損耗對戰馬的傷害,也想過很多辦法,用竹木、藤條、皮革制作簡易馬鞋保護馬蹄,但是這些更像是裝飾,根本不能很好的保護馬蹄。

而現在有了這塊馬蹄鐵,一匹戰馬的服役時間就可以大大增長了。

郭鵬的軍隊一直以來也都不以騎兵為主力,馬具沒有成熟的出現,因此戰馬的損耗多少還在可控範圍之內,馬蹄子損壞了就壞了,拉拉車,耕耕田,等實在動不了了就殺了吃肉,也算是物盡其用。

他們也的確沒什麽辦法。

但是這一回,算是有辦法了。

王粲眼光閃爍,手裏拿著那塊馬蹄鐵不斷地撫摸著。

他激動地表示,這一塊鐵,兩只腳蹬子還有一個高橋馬鞍,能夠給郭鵬省下一筆巨額軍費,這筆巨額軍費可以拿去辦很多事情。

他立刻請纓,表示要帶著計吏團隊為郭鵬計算出這筆金額的具體數目。

郭鵬大笑著點頭允許,還說算出來以後,整個計吏團隊都重重有賞。

不管怎麽說,所有人都看出來了,這全套馬具被放出來量產推廣到軍隊之中,將會給騎兵們帶來巨大的改變。

而魏軍的整體結構,以及未來的戰場,軍隊戰術,可能都會因此而發生巨大的革命性的變化。

技術的進步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而戰爭,也是催化技術進步的一個重要推手。

郭鵬在這個相對混亂的時代所推出的一系列技術進步,都能借助戰亂的力量得到最大的推進。

這樣的進步就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就能看到。

為之驚嘆,為之撫掌,為之咂舌。

然後,為之歡呼。

郭某人看著部下們驚訝的面孔,心中滿是得意,滿是興致昂揚。

其實,馬具出現以後可以節省下來的一大筆費用,他是有想過要怎麽用的。

對於他而言,手裏的錢有一部分就夠了,不能有太多,他手上的錢太多,市面上流通的錢就少了,錢塞在倉庫裏不會生小錢,反而會鬧得通貨緊縮,讓經濟出問題。

怎麽正確的花出去,達到利國利民的效果,就是郭鵬需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這一陣子思考了一番,郭鵬決定接著這個档口,推出民兵制度,並且把民兵制度固定化,合法化,長久化。

正好此時此刻鹽鐵官營政策推行有一段時間了,地方上的私人冶鐵被打擊得差不多了,民兵制度正好可以推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