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袁崇煥一生中的最大錯招

大明天啟七年,後金汗國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整個一年風雲變幻、波詭雲譎。

正月初八,登基四個月的皇太極借朝鮮正在內亂、乏力抵抗之機,出兵朝鮮;

兩個月後,三月三日,朝鮮國王與後金汗國代表簽訂了約為兄弟之邦的城下之盟;

五月六日,皇太極出兵遼西,繼父親努爾哈赤一年前敗於寧遠城下之後,在錦州和寧遠城下再敗於袁崇煥之手;

七月初二日,剛剛第二次重創後金汗國的袁崇煥在魏忠賢與朝堂官員的擠對下,不安於位,辭職回鄉;

八月二十二日,在努爾哈赤死後整整一年時,大明帝國二十三歲的天啟皇帝纏綿患病後死去;三天後,在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汗位一年之際,天啟皇帝朱由校十七歲的弟弟朱由檢繼皇帝位,是為崇禎皇帝。

三個月之後,崇禎皇帝開始修理魏忠賢;

十一月初,曾經勢焰熏天的魏忠賢自殺,閹黨星散。

帝國朝局為之一變。

隨著時局的不斷變化,袁崇煥的命運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先是崇禎皇帝下令恢復了他的官職名位,隨後又派人前去他的家鄉召他還朝。

第二年七月,在黯然離職一年之後,袁崇煥又在崇禎皇帝的召喚下意氣風發地衣錦回朝了。此時,他的職銜是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負責整個遼東第一線針對後金汗國的軍事指揮。

從此以後,袁崇煥在帝國政治迷局中,一步走錯之後便步步走錯,再也沒有了全身而退的機會。

說起來,袁崇煥走錯的第一步,其實是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甚至就是幾句話而已。只是,這是幾句關乎帝國命運的話,是幾句出於帝國前敵最高軍事統帥之口,入於帝國國家元首之耳的幾句話,於是就變得重大無比。假如袁崇煥置身於一種具有政治理性和智慧的制度環境之下的話,事情可能還不至於變得如此之糟。可是,當他所身處其中的帝國制度,是一種無可理喻的制度,是一個人可以無條件地決定另一個人生死榮辱的制度時,事情就變得沒有了任何回旋余地,令袁崇煥再無退路,以至於亂了方寸。從此一切都變得無可挽回,變得慘痛無比。

袁崇煥來到北京後,崇禎皇帝立即召見於平台,聽他談論平遼方略。

十七歲的小皇帝朱由檢見了袁崇煥,先是慰勞備至,然後發問:“建州女真小醜跳梁至今已經十年矣,土地淪喪,生靈塗炭。卿不遠萬裏響應召喚,忠勇可嘉。你有什麽方略想法,不必顧忌都可以談談。”

袁崇煥說:“臣的所有方略想法,已經都寫在給皇上您的報告裏了。”

皇帝說:“報告我會仔細看,你先談談你的主要想法,比如邊關什麽時候可以平復?”

時年四十五歲、久經戰陣的袁崇煥,一談起邊關仍然便會心潮激蕩,遂慷慨陳詞,曰:“臣承蒙皇上特殊的眷顧信任,要是皇上能夠給我全權的話,五年之內,一定可以平息這個禍害,恢復全遼。”

小皇帝一聽之下,大喜過望,也隨之慷慨激昂,曰:“五年滅寇,就是方略!到那時,賞千金封萬戶侯朕都不會吝惜。你要努力好好幹,解除天下的倒懸之苦,你的子孫也會有福啦。”

袁崇煥頓首拜謝。

心潮大約同樣激蕩不已的小皇帝,高興地轉回休息室去小憩,可能是去解手。一位參與召見的同僚問袁崇煥:“五年復遼,你有把握嗎?有什麽具體想法沒有?”

袁崇煥答曰:“也沒什麽具體想法,我看皇上很焦慮,就那麽一說,安慰安慰皇帝而已。”

這位同僚一聽急了,警告袁崇煥說:“皇上英明過人,你怎麽可以隨口許諾?五年以後,皇上要是讓你兌現承諾,你怎麽辦?”

史書記載說,袁崇煥頓時感到“撫然自失”。片刻,皇帝轉回來,他趕緊報告說:“遼東的事情很不容易解決。陛下信任臣,臣不敢因為難而推托。臣估計大約要用五年左右時間。但這五年裏,所有事情都必須要相互配合好,第一錢糧,第二器械,戶部和工部都得全力支持,十分順手才行。”

皇帝將目光轉向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兩位尚書趕快回答:“哪裏敢不盡心盡力?”

袁崇煥繼續報告說:“吏部和兵部任用什麽人,罷免什麽人,調兵遣將等等,總要朝中和邊疆事事相應,才能得心應手。”

皇帝將目光射向吏部和兵部尚書,二位也立刻俯首回答:“哪裏敢不盡心盡力?”

袁崇煥頓首叩謝,曰:“以臣的能力,收拾遼東有余,調劑眾口不足。一旦離開朝廷國門,立刻就如萬裏之遙。嫉賢妒能、忌能妒功的人時時處處都會存在,他們害怕皇上法度威嚴,即便不敢用權力掣臣之肘,也完全可能用意見來擾亂臣的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