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有一次,就明史中的一個問題請教吳思。他做著很像是在切西瓜的手勢,給我講解。看著我所呈現的愚鈍狀,他停止,略帶驚異地問:“你沒讀過《儒林外史》嗎?那上面說得很清楚。”

我郁悶,悶悶不樂地離開他家。那是從大學時起,就幾次下決心要讀、最後全部中途而廢的一本書,一本描寫明代儒林與士大夫的書。如今躺在書架角落裏,落滿灰土。拍打幹凈,洗過手,百感交集地再一次開始閱讀。孰料,竟然一發而不可收拾。

有智慧的人,常常會在一句話、推薦一本書之間,令人茅塞頓開。

《儒林外史》五十五回本的結尾處,講了最後一個明代的小故事,大意如下:

一位名叫荊元的裁縫,工作之余,喜歡彈琴寫字,也極喜歡作詩。

有人問他:你既然要做雅人,為何還要做貴行?幹嗎不混到文化人堆裏去?

荊元回答: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不過是性情相近,學學而已。賤行是先祖傳下來的,當裁縫莫非就玷汙了讀書寫字不成?況且文化圈中人另有一番見識,哪肯結交我這樣的人。如今,每日掙來幾分銀子,吃飽了飯,彈琴寫字都由我,又不貪圖富貴,又不伺候臉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

聽到的人便不再與他親熱。

荊元有個姓於的老者朋友,在山裏種著二三十畝地。空隙之處,遍植花卉,花叢中,堆著幾塊石頭。於老者時常沏一壺茶,邊吃茶,邊看那園中的新綠。

這一日,荊元走來訪他。吃著茶,發現那茶的色、香、味都好,便問老爹,哪裏取來的這樣好水?

老爹答道:我這山裏,到處都是這般井泉之水。

荊元不禁發起感慨,道:古人動不動就說桃花源,我看,要什麽桃花源,如老爹這樣清靜,不就是如今的活神仙?

於老者說:我呀,就是有點笨。要是能像你那樣彈一曲琴,就好了。什麽時候請教一曲如何?

荊元道:這還不容易。老爹要是不嫌汙耳,明天我就來。次日,荊元抱著琴來了。於老者已燃起一爐好香。荊元席地而坐,“慢慢地和了弦,彈起來,鏗鏗鏘鏘,聲振林木。那些鳥雀聞之,都棲息枝間竊聽。彈了一會兒,忽作變徵之音,淒清婉轉。”

於老者聽到深微之處,不覺淒然淚下。

由此知道,世上活著的東西很多。若有一種空靈,還能撥動我們的心弦,能夠產生一種想哭的感覺,那大約就是生活,而不只是活著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