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十六個宮女的密謀:殺了嘉靖皇帝(第3/6頁)

從當時的情況看,他這樣做肯定沒有道理。因為,誰都知道,他所堅決要求的東西既不是事實,也不符合法統規範,而且顯得心理相當陰暗。因此,理所當然地受到楊廷和幾乎所有大臣們的反對。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十五歲的小皇帝竟認準了這一條,極其頑強地堅持著,稱得上是不屈不撓。

他先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召見楊廷和,與他促膝談心,希望楊廷和體諒,自己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對父母的一片孝心。

楊廷和顯然無法體諒。

隨後,小皇帝派人用金銀收買楊廷和的幾位重要助手,還是沒有成功。

最後,這位皇帝使出了殺手鐧,他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準備辭去皇帝的職位,以便回到湖北老家去奉養自己的母親。這一來,楊廷和及其支持者們被逼到了懸崖邊上。除了投降,就是決裂,他們別無選擇。

公元1524年,即嘉靖三年,嘉靖皇帝繼位三年時,楊廷和心情相當暗淡地辭職,離開了北京。此時,他已經贏得了廣泛的聲望與贊譽,並且後代的歷史記載也證明了他賢臣良相的名聲。

但他的心情仍然暗淡。

原因在於,他有一個高得多的期望值——

輔佐皇帝成就輝煌的嘉靖盛世,就像大唐開元盛世那樣。

從當時的情況看,這並非完全不可能。

嘉靖初年的開局相當好,一大批圍繞在楊廷和身邊的大臣,在後世都享有賢明能幹的聲譽。可惜,一個最重要的因素超出了他們預料和左右的能力,就是那位他親手選擇與扶植起來的皇帝——嘉靖皇帝。

對於這位來自湖北鄉下的皇帝來說,有一個楊廷和們永遠都無法事前預料的心理,這個心理就是:國家治理得如何,永遠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用皇帝的無上權威,使自己舒心如意。

嘉靖皇帝用他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一再向世人宣示了這一點。

從後來的發展看,決定嘉靖皇帝能夠坐上皇帝龍椅的兩位主要人物,張太後與楊廷和,顯然都有理由對自己當初的選擇感到懊悔。

楊廷和離開京城的當年七月,就發生了著名的“左順門事件”。

當時,楊廷和及其幾位德高望重的助手,包括那位不肯接受皇帝賄賂的禮部尚書毛澄等人,已經陸陸續續被迫離開了京城。於是,皇帝不顧群臣的激烈反對,正式下令將自己的父親追尊為皇帝,母親加封為皇太後。

結果導致七月十五日,二百三十位大臣集體跪在皇宮的左順門前痛哭請願,其中包括兩位相當於今天內閣總理大臣的大學士。

一時間,哭喊聲響徹宮廷。

嘉靖皇帝極為惱怒,下令逮捕了一百四十二位大臣,其余八十六人聽候處置,兩位內閣大學士免予處分。

兩天後,公元1524年,即嘉靖三年七月十七日,嘉靖皇帝命令將八名大臣嚴刑拷打後充軍邊疆。一百八十多人予以廷杖處分,就是在朝廷之上,當場脫下褲子,用大木棍打屁股。結果,血肉橫飛之中,有十七人被活活打死。

這一頓棍棒,著實打出了皇帝的威風。這一年,嘉靖皇帝剛滿十八歲。

從此以後,至少在歷史記載上,直到近四十年後海瑞出現之前,我們很難找到還有什麽人敢於真正和皇帝唱反調了。並且,在此後將近二十年歲月裏,嘉靖皇帝不依不饒、乘勝追擊,一次次清洗、打擊那些曾經的反對派。

那些早已退休,甚至已經不在人間的元老們,也沒有能夠逃脫厄運,楊廷和及其後的三任內閣總理大臣和他們當年的支持者,都被削去了官職與榮譽。朝堂之上,再也見不到任何反對派的影子。

整個情形,明白無誤地宣示了一種程度頗高的自私、褊狹與殘忍。同時,也明白無誤地表明,這位皇帝缺少領導一個大國走向繁榮所應有的心胸與智慧。從此,自然沒有人還會做什麽“嘉靖盛世”的夢了。

公元1542年,即嘉靖二十一年,發生了震驚天下、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宮婢之變”。這一年是農歷壬寅年,故歷史上又稱之為“壬寅宮變”。

根據記載,嘉靖皇帝從即位的第三年,即嘉靖二年,他還只有十七歲時,即開始崇信道教,舉行齋醮活動,並在整個大內廣設醮壇,“舉諸後宮,莫不有之”。

從三十歲那年,即嘉靖十五年,皇帝則頻繁以患病為由不視朝,躲在後宮,從事道教的修玄齋醮活動。

後來,次數越來越多,間隔越來越短,而不視朝的時間則越來越長。到嘉靖十八年,葬了他的生母章聖蔣太後之後,就開始長時間不視朝了。

就這樣,嘉靖皇帝三十六歲這一年,宮中突然發生了這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十月二十一日後半夜,楊金英等十六個宮女合謀,試圖用繩子把皇帝勒死。可惜,慌亂之中,她們把繩套系成了死結,結果,嘉靖皇帝只是被勒得暈死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