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大明帝國的命運走向

有兩幅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明太祖朱元璋畫像。據說,圍繞著這兩幅畫像,曾經死過不少人。這副尊容,曾經被當時的人們稱頌為龍形鳳姿,“姿貌雄傑,奇骨貫頂”。(《明史》太祖本紀一)按照今天的眼光看去,朱元璋的長相如果不能說是醜陋,至少應該算是相當怪異了。

當時,為了給朱元璋畫標準像,一些功底應該算是很不錯的畫家被召到宮廷。他們兢兢業業,以自己所能達到的最高專業水準,一絲不苟地照著皇帝本人的相貌畫出——就是這副尊容——絲毫不敢走樣。結果,這樣的畫家都被皇帝砍掉了腦袋。後來,一位聰明人悟出了其中道理,於是,對朱元璋的臉型加以較大規模的修飾,著力於眉目傳神,側重於理想表達,便有了這幅據稱是不怒而威的皇帝像。朱元璋見了這幅與自己本來面目沒有太大關系的畫像後,十分歡喜,認為其“諛而不佞”,就是馬屁拍得恰到好處的意思。於是,我們眼前這位經過嘔心瀝血、苦心加工、幾乎憑空創作出來的慈眉善目的富貴老人,就成了朱元璋的標準像。那位善解人意的聰明人也受到了獎賞與表彰。

不過,今天的人們從史料中可以知道,這幅畫畫的基本不是事實。或者用一句文縐縐的話來說:畫中所描繪的內容和被描繪對象的實際存在之間,存在著較為巨大的差距。想象一下,一個不了解這兩幅畫的人,若突然被告之這上面畫的是同一個人的話,他很有可能會喪失真實感,無法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首席謀士——軍師。此人精通陰陽數術象緯之學,在中國民間傳說中名氣極大,被認為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仙一流人物。

在《明史》中,他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一如在《史記》中,劉邦認為,有三個人在幫助自己打下大漢江山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是:蕭何、韓信與張良,號稱“漢初三傑”。子房就是這位張良的字。朱元璋將李善長、徐達和劉伯溫看成是自己的三傑。

董宇峰、周實合著的《劉伯溫》一書中,記載了一種說法,說是劉伯溫第一次見到朱元璋時,曾在心中大吃一驚,深深為朱元璋那怪異的相貌所震撼——高額細眼,凹鼻闊唇,耳雖小廓卻厚,頰雖突而頦碩;身長而背弓,腿長而膝弓,腰粗而肩窄,手闊而指細;行動如蝦在水,聲音則鷹鳴而猿啼。據說,劉伯溫一見之下,便據相術得出結論:此人之相,兼具大賢之厚樸與大奸之殘暴。結果,後來的朱元璋,果然以自己的行為,準確地證明了劉伯溫所言之不虛。

對這段說辭,我們不必求證其是否出自虛構。即便是後人附會發揮的,卻至少在刻畫朱元璋其人的容貌與作為上,相當傳神。這裏對相貌的描述,顯然更接近未經藝術加工的那幅標準像。

史家一般傾向於認為,由朱元璋所創建的大明帝國,將中國的帝制文化傳統推到了極致,是中國兩千年帝王政治的集大成者。其對於中國政治傳統、文化傳統的影響既深且巨,以至於六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清晰可見。

或者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同意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話,如果我們同意今日中國是歷史中國延續的話,那麽,對於今日中國人生活影響最大的那一部分,很有可能就來自朱元璋的大明帝國,而不是後來的大清朝。

在未來的歲月裏,隨著對朱元璋與大明帝國了解的漸次加深,我們會發現,圍繞朱元璋兩幅畫像所發生的故事,相當意味深長,具有宿命般的象征意義。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這兩幅畫所揭示出來的東西,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大明帝國的未來命運及其對中國人集體性格的強力塑造,在這裏,已經可以窺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