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一、張作霖入京出京(第2/2頁)

然而,馮軍仍在北京城內外,段執政對馮也不能不加以敷衍,因此執政府和西山道上便也車馬往來不絕於途。

段在兩大勢力之間,奉張既不好惹,小馮又近在咫尺,左右為難,這種日子和當年袁死後的段老虎比起來,真不可同日而語。

曹錕垮台後,最慘的不是吳佩孚,而是那群拿了錢投曹錕票的國會議員。因為北京方面正如火如荼地檢舉參加賄選的議員,這批當時被稱為豬仔的議員們,於是便成為喪家之犬,北京人看到先幾年皖系失敗後安福系議員的可憐相,現在又重見於賄選議員了。

這些議員們紛紛自北京逃到天津,並在天津發表宣言說他們在北京不能行使職權,已將國會移到天津了。當然這種宣言根本沒有人理。

13年12月2日臨時執政府發表人事命令,以胡思義任江西省長。2日的閣議,通過了善後會議組織法大綱,以及善後會議條例。該條例於12月24日始公布,可算是一個難產的東西,因為南方多不支持,而孫中山已北上,孫和國民黨都明顯地反對善後會議。因此有人主張先召開六巨頭會議,六巨頭是: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盧永祥、馮玉祥、唐繼堯。這個醞釀沒有成為事實。

段祺瑞的臨時執政,做得並不愉快,因為要敷衍和協調奉張和新興的國民軍,他宣布召開善後會議,重建新的政治環境,可是孫中山和南方各省都反應冷淡。

臨時執政發布了一連串的人事命令,可以看出當時的政治是不穩的。

13年12月3日特任盧永祥督辦直隸軍務善後事宜,楊以德暫兼代直隸省長。這一天,在南方,李宗仁就任廣州方面所委任的廣西綏靖處督辦,黃紹雄為會辦。4日臨時執政公布了臨時法制院官制,任姚震為臨時法制院院長,派龔心湛兼任賑務督辦,蔡廷幹兼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副會長,袁良為全國水利局總裁,李仲三為副總裁。5日以鐘世銘繼任財政部次長兼鹽務署署長、稽核總所總辦。

5日,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電北京執政府請裁撤巡閱使一職,願先自東三省實行為倡導,第二天張作霖又通電宣稱已將鎮威軍名義取消,並停止戰鬥形式。

蘇聯駐北京公使要外交部轉告奉軍張宗昌,請其將所部的白俄兵解散,外交部拒絕了蘇聯這項要求,理由是這批白俄軍人已經歸化了中國,應該是中國人了。

由於張作霖的通電,北京執政府遂於12月10日頒令各省巡閱使均著即行裁撤,東三省一切軍隊仍由張作霖指揮節制,特任張作霖督辦吉林軍務善後事宜,吳俊升督辦墨龍江軍務善後事宜。

同日,馮玉祥通電取消國民軍名義,並即解除總司令職務。

12月12日執政府向北京的外交團聲明,前黃郛攝政內閣所下命令,一概有效。先三天,就是12月9日執政府下令免除張景惠的督辦全國國道籌備事宜,以黃郛繼任。

從這一連串的人事命令中,可以看出執政府盡量在張作霖和馮玉祥兩大勢力中求得協和,促成雙方各退一步,各進一步。

12月13日執政府的閣議作成了三項決議:(一)撤銷曹錕憲法。(二)宣告《臨時約法》失效。(三)消滅國會機關。留在北京的非常議員聽說政府將下令取消憲法並及約法和國會,大失所望,紛紛集會共商應付辦法。這些議員們在反對曹錕賄選時飽受迫害,待到曹錕垮台,滿以為可以出頭了,結果依然受到解散的命運,那個時代的民主政治是多麽的多災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