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段祺瑞入京攝政

北京政變後,黃郛組成了攝政內閣,為時不及一月,成立於13年10月31日,到11月23日就因臨時執政府成立而辭職。攝政內閣名單如下:

國務總理:黃郛

內務總長:王永江

財政總長:黃郛(兼)

外交總長:王正廷

陸軍總長:李書成

海軍總長:杜錫珪

司法總長:張耀曾

教育總長:易培基

交通總長:黃郛(兼)

農商總長:王乃斌

攝政內閣因為時間短促,又是非常時期,因此許多閣員發表後還沒有到任就職就改組了。

這個攝政內閣是馮玉祥所支持的,有親國民黨的人士,以及奉系,等於是孫、張、馮的聯合。可是這是馮玉祥的一廂情願的想法,馮想透過黃郛控制北京政府,南方聯絡國民黨,關外聯絡張作霖。

奉張當然不會默許馮一手把持攝政內閣。他臥薪嘗膽,埋首努力,為了雪戰敗之恥,如今卷土重來,直系已經垮台,怎會拱手把中樞大局讓給馮呢!

奉張是舊中國傳統的軍人,底子是綠林豪俠,對於“倒戈”根本就鄙視,因此他壓根就瞧不起馮玉祥,所以他對北京政府不會不過問。加上皖系的段祺瑞也不甘雌伏,他是被直系迫下台的,反直的三角聯盟(孫中山、段和張)就是以段為中心。現在直系垮了,北洋的重心仍是段,沒有段祺瑞,北京勢力是無法平衡的。馮不願請出這位老太師來,是不願自己有一位婆婆,然而形勢比人強,馮一廂情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攝政內閣的內務總長王永江是奉張下邊的重要人物,他是大連人,一位有卓識的理財家,如果奉張沒有他,東北就不會邁向建設,而軍費的籌措也不會那麽容易。第一次直奉戰後,奉系戰敗退出關外,能夠埋首練兵,王永江是功不可沒的。在民國10年前後,王永江能在東北辦東北大學,選送理工科學生出國深造(每縣一名),並且創辦一個20多萬錠的奉天紡織廠,還修築一條沈陽到海龍鐵路(和南滿鐵路平行),這都是了不起的成就。王並沒有到北京就職,因為攝政內閣短命。

反直的三角聯盟並沒有在這次直奉戰爭中有什麽成就,反而是段、張、馮的三角聯盟發生了作用。據說在秘密接洽時,三派曾互相相約,倒直以後的勢力劃分:(一)奉軍不得入關。(二)段祺瑞不得任用安福系舊人。(三)國民軍贊助各派在天津召集會議解決時局。

然而這個秘約也許是傳說,因為直系崩潰後,奉軍長驅入關,且疾馳至京津,與國民軍(馮玉祥新組成的勢力)在直魯之郊怒目相視。至於段祺瑞在天津則為安福系余孽所包圍。

黃郛的攝政內閣任命胡景翼為河南督軍,孫嶽為河南省長,胡、孫兩部軍隊將沿京漢鐵路南下,監視長江上遊。長江方面各省面對北方的新形勢,不能不自作打算,13年11月10日,蘇、鄂、浙、陜、閩、贛、皖、豫八省和海軍方面重要人物在南京召集會議,決定由齊燮元、蕭耀南、孫傳芳領銜聯名通電邀請段祺瑞出山。

張作霖於11月17日到了天津,立即電邀馮玉祥到天津和段祺瑞會面,段、張、馮的會晤,是直系戰敗後有名的天津會議。

天津會議的第一項決定,就是擁段祺瑞到北京主持政務,段祺瑞表示要有權才肯出山,張、馮都表示決對服從命令。其實段雖然堅持要全權,實際上則不能不遷就奉系和國民軍。張作霖為了敷衍段,主張推選盧永祥率領奉軍張宗昌、吳光新兩部沿津浦鐵路南下,攻取南京,以盧為蘇浙巡閱使,張宗昌為江蘇督軍,吳光新為浙江或安徽督軍。同時承認國民軍由京漢路南下向豫、鄂發展。

蘇、鄂、浙、陜、閩、贛、皖、豫八省則以聯防的姿態而反對北方勢力的南下,儼然和奉系及國民軍對峙,段祺瑞既然受張、馮的擁戴,又得到東南八省的推舉,當然是唯一的一位適當人物。因此段在天津會議中向張、馮強調和平,勿對東南用兵,同時對長江各省則分別派員南下疏通,請勿輕舉妄動。

11月17日吳佩孚在漢口發表筱電,組織所謂黃河上遊及長江各省護憲軍政府,這也促使天津會議積極求得一個協調的行動,並促成段祺瑞早日入京。

段祺瑞自從在民國9年直皖戰敗後在北京政壇上退了下來,一直息隱天津。他本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正統的繼承人,只因迷戀於武力統一中國,對湖南用兵,導致直、皖兩系分家,終至兵戎相見,被直奉聯軍所擊敗。如今東山再起,已沒有當年的雄心和氣概了。

段祺瑞在天津會議上接受了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於13年11月21日發表通電,宣布就任執政後大政方針雲:

“(銜略)共和肇造,十有三年。幹戈相尋,迄無寧歲。馴至一國元首,選以賄成,道德淪亡,法紀馳廢,誅求無厭,戶鮮蓋藏,水旱交乘,野多餓莩,國脈之凋殘極矣,人民之困苦深矣。法統已壞,無可因襲,惟窮斯變,更始為宜。外觀大勢,內察人心,計為徹底改革,方足以定一時之亂,而開百年之業。祺瑞歷秉大政,無補艱危,息影津門,棲心佛乘,既省愆於往日。冀弭劫於將來。邇者慧起天角,芒纏直北,征糈則千萬一擲,拘役則十室九空。萃久練之兵,為相煎之用,人民何辜,遭此慘黷。所幸各方袍澤,力主和平,拒賄議員,正義亦達。革命既已,百廢待興,中樞乏人,征及衰朽。祺瑞自顧疏庸,詎勝大任,乃電函交責,環督益堅,不得已擬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入都就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之職,組織臨時政府,暫維秩序。海內久望統一,輿論趨於革新,願與天下人相見以誠,共定國是,如制定國憲,促成省憲、改訂軍制、屯墾實邊、整理財政、發展教育、振興實業,開拓交通、救濟民生諸大端,必須集全國人之心思才力以為之,庶克有濟。現擬組織兩種會議,一曰善後會議,以解決時局糾紛,籌備建設方案為主旨,擬於一個月內集議,其會議簡章另行電達。二曰國民代表會議,擬據美國費城會議先例,解決一切根本問題,期以三個月內齊集。其集議會章,俟善後會議議定後即行公布。會議完成之日,即祺瑞卸責之時。總之,此次暫膺艱巨,實欲本良心之主張,冀為徹底之改革,謹宣肝膈,期喻微衷。邦人君子,幸垂教焉。段祺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