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三、孫中山北伐的阻礙

孫中山派遣粵軍擊潰桂系,占領廣西後,即擬從廣西整頓師旅進行北伐。因為非常政府在陳炯明勢力範圍內,陳炯明不但沒有革命抱負,同時處處掣肘,因此孫決定自己率兵北伐,不再回廣州做有名無實的總統。遂命令李烈鈞所屬的滇黔贛聯軍和許崇智所屬的粵軍一齊集中桂林,準備取道湖南北伐。這時陳炯明率粵軍在南寧,孫還在廣州,所以孫便打電報請陳回粵,討論北伐問題,陳托辭不肯回到廣州,並且打電報給孫,反對北伐。他的理由是:“北伐將促使直奉兩系軍閥由分裂而重趨團結,聯合以對抗南方。同時北伐一開始,可能引起南方的分裂,因為西南各省都表示要保境息民,所以現在如果堅持北伐,首先遭遇阻礙的,不是北方敵人,而是南方友軍。因此不如等待直奉兩系戰爭爆發,再行出動。”

陳炯明的意見,表面看來不無理由,實則完全不願意孫中山把粵軍調走以減少自己的實力。而且這時他已暗中和吳佩孚有了來往。所以他曾派兵解散了孫所設的招兵機關,調他的親信魏邦平率部開往梧州監視北伐軍。並通電響應盧永祥主張召開各省聯席會議。陳炯明這些舉動,使國民黨同志大為忿恨,國會議員淩鉞在議會中指斥陳為“倡亂首魁”,美洲華僑國民黨支部罵陳“狂妄乖謬,目無元首,反復叵測,怙惡不悛。”電請下令討伐。

孫中山肯定陳炯明是革命的障礙,借口出巡廣西,派外交總長伍廷芳代行總統職務。10年10月15日乘寶璧艦出發,17日抵梧州。孫中山駐節梧州,下令編北伐軍為三個軍,李烈鈞為第一軍長、許崇智為第二軍長、李福林為第三軍長。同時電召陳炯明到梧州來討論北伐問題,擬抽調粵軍40營加入北伐,北伐軍的軍火軍費應由廣東供應。陳炯明不理會孫的召喚。

25日孫中山由梧州赴南寧,移樽就教,會晤陳炯明。孫告訴陳炯明,自己率軍北伐,兩廣都交給陳,北伐而勝當然不會再回兩廣,不幸而敗,也無面目回到兩廣,因此陳炯明沒有理由反對北伐。可是陳炯明毫無明確表示。29日孫重回梧州。

11月5日,陳炯明由南寧返粵,路過梧州,曾謁孫中山,可是對北伐問題仍無具體答復,使孫在北伐問題上完全得不到陳炯明的支持。

陳炯明和吳佩孚勾結的消息,在10年10月便喧騰南北,上海的外文報紙和路透社均有此報道,陳於10月23日通電辯誣,宣稱純屬謠言,請勿采信。

據陳炯明叛國史所記,陳吳勾結經過如下:

“陳氏實以聯絡吳佩孚之結果而降北,亦以降北妄念之沖動,遂以正式政府(指南方護法政府)之陸軍總長,而先投降於吳佩孚。然其作用如何?則以歆羨總統地位之一念差耳。先是吳佩孚欲以全力對付奉天,又懼正式政府出師討伐,乃由鄂督蕭耀南,薦湖北人黃申薌為到西南賣蠟丸之哈米蚩。……黃至汕,聞馬育航尚在汕頭,遂往謁之。……黃知馬為陳炯明心腹,遂用水磨工夫日論國政,並謂彼觀天下士,只陳、吳為奇傑,如吳、陳攜手,統一中國如舉棋耳。……馬既受黃惑,因為譽揚於炯明,且介紹其與談,黃盡出其所能,以搖動陳心。陳氏素不甘居人下,自粵軍回粵以來,對於孫公,早已露其劍拔弩張之態度。今黃乘隙說之,陳為動。故北伐軍出駐桂林以後之種種牽掣,半出於吳佩孚代表黃申薌之計劃,陳氏但奉命唯謹耳。吳佩孚見陳氏已堪為用,陳氏又派馬育航、陳覺民等到洛,議訂條件。吳佩孚遂擔任逐徐世昌,陳則擔任逐孫總統。……馬聞言遂由保定急電報諸陳、葉。而吳慮陳尚猶豫,乃再派包蘭支來粵,攜函謁陳,謂解決中國時局,唯有南陳、北吳攜手,則諸事可迎刃而解。並有吳為總統,陳為副總統之期許。……”

這段政治秘密,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吳佩孚在戰勝皖系後一心要對付奉系,又怕孫中山北伐,聯絡陳炯明以牽制北伐軍,減輕腹背受敵、兩面作戰之勢,自然是極好的策略。陳炯明既然有背叛孫中山之心,也需要連絡北方的力量,吳、陳攜手自在意料之中。

孫中山要對付曹、吳,也需要聯絡北方,所以有所謂孫、段、張三角聯盟的醞釀。

張作霖在直奉戰爭以前,曾派李夢庚到廣東接洽共同出兵討伐直系。皖系也派徐樹錚到桂林,計劃北方奉皖兩系與孫中山的北伐軍三路出兵圍討直系。

11年3月上甸,孫中山派伍朝樞到奉天“報聘”,受到張作霖熱烈地歡迎。奉張表示三角聯盟成立,共同推倒直系,召開南北統一會議,恢復舊國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統,段祺瑞為副總統。原來在2月13日,困居北京城內的段祺瑞,在四個日本人保護下,化裝乘汽車由北京逃出,經過通州時,得到當地奉軍的照料,當天到達了天津。這時是直奉戰爭爆發前夕。孫中山任命朱培德為北伐滇軍總司令,谷正倫為黔軍總司令,彭程萬為贛軍總司令,李烈鈞為大本營參謀長,胡漢民為文官長,決定與奉系同時出兵討伐徐世昌、曹錕、吳佩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