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督軍團和公民團大鬧北京(第5/5頁)

段每天照常到院辦公,他還打算俟參戰案在國會通過後,即著手組織國防內閣,增設不管部閣員數人。他似乎滿有把握地認為國會一定會通過參戰案,而內閣也不會有嚴重危機,他一連用三道咨文催促眾議院從速通過對德宣戰案。

這時國會中各黨派的態度已由不一致而趨於一致,都主張先解決內閣問題,後討論外交問題。只有研究系議員於12日開內部會議時,決定了維持內閣及疏通國民黨系議員通過參戰案的方針。

黎對段照常到院辦公感到驚奇。他向幕僚們得意地說:“且看他的獨腳戲唱到幾時?”他對各閣員的辭呈都批了“交院”兩個字,只是對伍廷芳的辭呈留中不發。有人問他,為什麽伍總長的辭呈不交院並案辦理。他閃爍其詞地說:“為了外交的關系。”這是騙人的,事實上他是決心留伍繼續任職,以便於適當時期派他代理內閣總理。

12日,督軍團在倪宅舉行緊急會議,倪嗣沖建議阻止總理辭職以免北洋派解體,在內外問題未解決之前,大家留在北京,並對國會議員繼續施以壓力。13日,各督軍或以同鄉關系,或以地方長官的身份,分別設宴招待國會議員,請其維持段內閣並通過對德宣戰案。15日督軍團全體聯名在外交大樓招待全體國會議員,仍推善於詞令的李厚基致詞,首先聲明“公民團”事件乃是一種無意識的舉動,希望各位議員以國家為重,不要因此動感情。李厚基且頻頻作叩首狀,但是那天赴會的議員只有215人,場面非常冷落。

其實,各督軍並不完全都是擁護段的,有的屬望王世珍,有的推重徐世昌。他們為了維持北洋派的團體利益,主張由與北洋派有直接關系的人物組織內閣,這是唯一的共同之點;至於留段或者別有推戴,則意見並不一致。只有倪嗣沖和張作霖對段最賣氣力。他是“公民團”事件的幕後人和督軍團的“發電機”。張在此時拍來電報說:“我總理當代靈光,舍身救世。進退之際,全局攸關。國是杌隉,繼起無人。與其瓦全而未必能全,毋寧玉碎而不至於碎。應請鈞座奮最後之決心,挽狂瀾於既倒。無論任何地步,作霖不才,願隨海內豪傑,執鞭弭以從公後。”

“公民團”事件發生後,黎派哈漢章到南京,想聯合馮國璋作為倒段的同盟軍。馮表示王士珍組閣最為適宜,並發表銑電(16日)對“公民團”包圍議會一舉表示不滿。這是北洋派直系軍人與皖系軍人不合作的一種反映。16日,黎召王士珍入府商討組閣問題。但是王沒有勇氣取段而代,堅決拒絕組閣,因此內閣問題仍然僵持不決。

“公民”的來源是什麽呢?據北京《醒華報》載有“公民”王合新來函一件內雲:“鄙人來京謀事未遂,前日由同鄉合肥人陸軍部秘書譚君毅甫介紹加入公民請願團,當時言定自十二點鐘起,隨大家包圍議院,每點鐘給大洋五角,散時立付。並雲,點名冊造成具報總理以後,可派一差使。鄙人如時而往,站至八點半始去,並被軍警擊一槍托。當晚往尋譚先生領取大洋四元二角五分,乃譚吝而不予。今早又住索取,譚先生避不見面,由一少年出現,大言恐嚇。並雲:此事鬧糟,總理不肯認帳,恐怕要辦兇手,囑令閉門不出,不許再提此事。鄙人忿極,為此特請登出,俾知譚之欺人手段”。據說,五角錢一點鐘是高等“公民”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