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軍閥史話序言(第4/5頁)

3、在北洋軍閥中,直系軍閥與英美的關系表現得若明若暗,較為隱蔽,不像日皖、日奉間那樣公開露骨。但英美支持直系,以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擴張,卻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在皖系統治時期,當直皖兩派軍閥發生尖銳矛盾和鬥爭時,在華英美報刊的輿論,是公開支持直系吳佩孚的一些政治主張,反日反皖立場非常鮮明。直皖戰爭,直系戰勝皖系,英美在華報刊記者,興高采烈,對吳佩孚是一片贊揚之聲,吹捧吳為“中國一國中之英雄”,“乃中國軍人中之唯一愛國者”。前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上書北京政府,對吳在宣皖戰後召開國民大會的主張表示支持,認為“舍此而外,別無他法”(見《晨報》1920年8月27日)。無庸置疑,英美等西方國家,已把吳佩孚看成是它們在中國執行對華政策的合適人選,而直系也總是把英美視作自己的同盟者。直系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成立後,財政拮據,在英美的撮合下,1922年8月英、美、法、日四國銀行團會議議定給予直系北京政府一個五百萬美元分期借款,由四國駐華公使各自報請本國政府。日本公使小幡酠認為這個決定偏袒直系,建議政府拒絕這個決議。由於日本政府的反對,借款被否決了。英美兩國雖為促成這筆借款,多方進行活動,日本始終以不給中國任何黨派以援助為借口,拒絕改變反對借款的立場。這清楚地反映了日本對英美所支持的直系軍閥的敵視態度。但英美與直系的關系,表現得並不如日皖、日奉關系那樣公開露骨。

帝國主義列強對北洋各派軍閥勢力的支持與否,是根據其在華切身利益得失為轉移,這類事情在當今的國際政治中,也是不乏其例的。

三、民國初年北洋軍閥的統治,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上充滿了新和舊的矛盾與沖突。激化的階級矛盾,政治上的劇烈動蕩,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在此時期,中國無論南方或北方,長期處於軍閥戰亂之中。據1932年出版的《四川內戰詳記》一書統計,從民國初年至1932年,四川軍閥混戰478次,平均每月兩次戰爭,規模較大的戰爭,波及鄰近的滇、黔、陜、鄂四省。四川一省如此,全國各地頻繁爆發的大小軍閥混戰,雖無統計資料,但以此類推,即可想見一斑。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地方農業經濟即封建主義經濟的大量存在,二是帝國劃分勢力範圍的侵略政策。民國初年,全國百分之九十為農業人口,地區之間交通不便,聯系也不密切,除沿海地區外,內地各省均處於封團狀態,各地區均可自給自足地獨立存在,這就為大小軍閥提供了割據一方的客觀條件。他們在一省或一地區,閉關自守,稱王稱霸,成為獨立王國,將其統治的地盤,視作個人私產,甚至形成世襲封建家族式的統治,如奉系之在東北地區。

北洋軍閥在政治上極力維護和強化封建統治秩序,其結果必然導致社會各類矛盾的激化。頻繁的戰亂,嚴重的搜括與掠奪,加以自然災害,造成農村經濟的破產。廣大破產農民一部分成為軍閥擴軍的兵源,但鋌而走險者,也比比皆是,以原始的反抗方式,相互結成武裝團體,由最初的打家劫舍,發展到攻城占地,成為民國初年遍地“匪患”,兵匪不分的奇特社會現象。統治者為了強化自己的鎮壓手段,遂購買洋槍洋炮發展武裝力量。同時,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又不時地以武力發動戰爭,搶奪其他軍閥所占有的地盤。大軍閥相互間為爭奪對中央政權的控制,不時爆發戰爭;地方上的小軍閥為兼並地盤,不斷挑起武裝沖突。這就是民初軍閥連年混戰的社會根源。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國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革命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新思潮與舊秩序之間的矛盾,日益發生碰撞而趨於激烈,但任何人想復辟君主專制的舊制度,均遭到可恥的失敗,袁世凱洪憲帝制和張勛復辟的迅速失敗,就證明了這一點。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不斷地受到各階層人民反抗浪潮的沖擊。孫中山先生對反動的軍閥統治政權深惡痛絕,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夫去一滿洲之專制,轉生出無數強盜之專制,為毒之烈,較前尤甚”。為打倒軍閥的統治,孫中山先生長期為此堅持不懈地進行奮鬥,他的這一理想,直至1928年北伐戰爭取得勝利,北洋軍閥最後覆滅,方始得以實現。

以上只是從整體上就北洋軍閥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及其幾個特點,概括地做些介紹,不妥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目前,大陸專寫北洋軍閥全史的著作不多,丁中江先生著《北洋軍閥史話》一書,是部二百多萬字的巨著,全書涵蓋了北洋軍閥的形成、發展、覆滅及其統治時期大小歷史事件,取材廣泛,敘事生動,既有嚴肅的史實論述,也有涉及民國政壇內幕的名人軼事,同時又引用了不少可供參考的有用史料,讀者從中可以了解民國初年歷史發展變化的全貌。《史話》一書在大陸問世,定會受到學界與讀者的歡迎,特別它是出自一位台灣學者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