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風歌(四十三)自信人生(第2/4頁)

畫外音:

當我們今天回過頭來,再來看劉邦當初的起兵時就會發現,劉邦在起兵之初還是坎坷重重,光是他的大本營他就丟三次他奪了三次,對於一般人來說,早就喪失了再次奪回來的意志,但是劉邦卻堅持不懈,最終還是走出了艱難的第一步,那麽在劉邦的身上還有哪些難得的素質呢?

王立群:

第三個例子,敢於稱王,這個事其實我們講過,鴻門宴,大家想想鴻門宴,項羽為什麽要滅劉邦啊?因為劉邦把住函谷關想做關中王啊,這個事咱們不是講過嗎?但是當時咱們講是站在項羽的角度上去看,劉邦自不量力,現在我們講劉邦的自信,反過來換個角度,如果我們站在劉邦的角度看,在兵不如人,將不如人,力不如人,敢於在這個時候把住函谷關,自立關中王,要自稱關中王,這說明什麽?可能大家覺得這個人自不量力,但是在自不量力的背後未嘗沒有敢於稱王的精神啊,這個精神至於可取不可取另當別論,起碼這個人他敢當頭兒,敢挑頭,敢稱王。韓信缺的就是這個勁兒,韓信當了齊王以後,你看兩撥人勸他,一個是項羽的使者,一個是蒯通,勸他稱王、自立,他始終不敢。劉邦壓根兒開始人家就敢當頭兒,敢挑頭兒,敢稱王,所有的創業者都有一種精神,敢當董事長,這個精神是所有的創業者共性。劉邦一開始就有敢稱王的精神,他打入函谷關以後,當然他對項羽估計不足,但是他自己敢於稱王也說明他還是相當有自信的,雖然他的自信變得有一點盲目自大,但這個人就這一個“敢”字來說很不簡單,這是第三個例子。

第四個例子,彭城大敗講過了我們不說,彭城大敗以後,劉邦敗得很慘,五十六萬敗給人家三萬,老爸、老婆全丟了,兒子、女兒靠滕公算撈上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他一邊逃一邊就在謀劃消滅項羽的計劃,他這個計劃是怎麽訂的呢?他覺得,只要能說服九江王黥布叛變,倒戈,我就能迅速地平定天下,所以他派了一個使者,這個使者出發之前劉邦給他講了一番話,這個話大家聽聽,“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這個話什麽意思?你只要能讓黥布叛楚的話,項羽一定會留下來跟黥布打,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倆只要一打,就得打好幾個月。第三點,只要有這幾個月的時間,我可以把整個天下就拿下來了。這是劉邦的判斷,他這番話就這三點意思,換句話說,劉邦認為我只要幾個月就可以搞平項羽,把這個天下裝入囊中,他覺得可以速勝。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呢?三個結果,九江王黥布叛亂了,項羽沒有去,派了他手下的人去了;第二,項羽手下的人跟黥布打了幾個月不錯,最後把黥布打敗了;第三,這幾個月劉邦不但沒有平定天下,而且是一連串吃敗仗,一直退到滎陽,成為拉鋸戰,他的速勝論徹底破產。劉邦原來的估計不是打持久戰,他原來就想幾個月就把項羽給擺平,最後沒有成功,這件事說明什麽?說明劉邦的雄心,但也說明了劉邦的自信。當然劉邦這個自信大家還可以打個問號,他自信得有點叫咱們覺得可笑,或者有點盲目,但起碼這個人敢想,他竟然想我就這幾個月你只要黥布一叛亂,項羽一去跟黥布打,只要打上幾個月,整個天下我就拿下來了。事實的發展完全不像他說的那個樣,但這個人敢想。

畫外音:

在眾多的反秦將領中,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另類,他沒有項羽的貴族氣,有的卻是一股敢想敢幹的傻氣,或許正是這股傻氣成就了後來的劉邦。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就說劉邦的勝利憑的是運氣,在王立群老師看來,劉邦身上還有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

王立群:

第五點叫建國立制,你看人家劉邦對自己將來當皇帝多有自信啊,我們講劉邦是通過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還定三秦,除了雍王章邯還在固守待援以外,其他的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迅速投降,整個關中劉邦迅速占領了,占領了關中以後,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關中的幾個諸侯王的封地全部改為郡縣制。這件事大家可不要小看,這說明劉邦已經在為將來當一個郡縣制的皇帝做基礎了。然後他一出關,河南王申陽投降,西魏王魏豹被滅,韓王鄭昌被滅,然後他迅速把被滅的地方又改為郡縣制。項羽搞分封,劉邦搞郡縣,而且劉邦從還定三秦開始,就奠定他將來國家的基礎是郡縣制。到漢二年三月,劉邦就下令廢除秦國的社稷,社稷就是祭祀日,然後定漢的社稷,從此以後,他的祭祀制度完全用漢代替了秦,一直用到後代。這個事情是在漢二年還定三秦以後,他迅速地廢秦的祭祀,改漢的祭祀。緊跟著立自己的兒子嫡長子劉盈為漢王太子,立他的兒子做太子守櫟陽,櫟陽就是今天的西安,然後讓其他諸侯王、太子到櫟陽,陪著自己的太子,等他在定陶一登基,立即把自己漢王太子升為皇帝的太子。所以劉邦從一開始,他這個國家政治制度、郡縣制度、繼承人制度統統是帝國制,那個時候他已經做了漢帝國前期的準備工作,等於說他做好當皇帝的準備了,政治制度、祭祀制度、繼位制度全部是帝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