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大風歌(三十三)愛子封王(第2/4頁)

畫外音:

戚夫人雖然得到了劉邦的寵愛,但在後宮中皇帝的正妻是皇後,嬪妃的地位根本無法與皇後相比。但皇後又是皇帝置封的,皇帝可以立皇後也可以廢皇後,戚夫人得到了劉邦的寵愛,她就有條件向劉邦吹枕邊風。那麽戚夫人會安於現狀,還是想挑戰皇後之位呢?

王立群:

史書中間有一段話記載得非常好,大家聽一聽就明白戚夫人走了什麽路,這段話這樣說的,說“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涕泣,欲立其子代太子”。這個話就說得很清楚了,說戚夫人受到劉邦的寵幸,劉邦東征項羽的時候經常是帶著戚夫人,戚夫人是“日夜涕泣”,白天晚上都是哭哭啼啼的,幹嘛呢?求劉邦把太子廢了,立她的兒子做太子。這個話可不是一般的話,這個話是一箭雙雕的,一旦她的兒子劉如意被封為太子的話,自然他的母親就由嬪妃提高為皇後了,所以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了。那麽,在這個事情上劉邦是個什麽態度呢?史書記載劉邦對這件事情的反應是這樣的,首先劉邦對太子有一個評價,他對已經立的太子劉盈說了三個字,話不多,但這三個字非常重,叫“不類我”,“類”就是像,“不類我”就是不像我,意思就是說這個太子長得越來越不像劉邦,劉邦不喜歡這個不像自己的兒子。而對劉如意的評價呢?是兩個字叫“類我”,就是特別像我。另外你看一下劉如意這個名字,如意,什麽叫如意?如意就是如我所意,所以劉邦對這個兒子特別喜歡,而對那個兒子越來越覺得不像,不像自己的性格。這就涉及到劉邦和戚夫人的關系,也涉及到劉邦和呂後的關系了,這樣一種他不光是兩個兒子之間的一個權衡,而且涉及到這兩個兒子所帶來的兩個女人之間的權衡。劉邦在戚夫人這個關系中間,我覺得從我們現在看到的記載來看,劉邦和戚夫人的關系更多的是情侶,是一種情侶關系,兩個人很有感情,很玩得來。當然他們那個年齡差距非常大,據史書記載,《史記·呂後本紀》記載,戚夫人什麽時間到劉邦身邊的?是在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劉邦封漢王是51歲,換句話說,戚夫人是劉邦51歲以後來到劉邦身邊。那個時候戚夫人多大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我們估計她的年齡應當在20歲之前,這個時候劉邦最小的年齡是51歲,所以他們兩個人的年齡差距應當在32歲,甚至於32歲以上,是這麽一個年齡差距。所以劉邦換太子這個想法肯定有感情因素在裏邊,所以張良對這件事的評價就是“因愛廢立”,因為感情所愛,導致要廢一個立一個,這是張良的看法。

但是我覺得這裏邊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全看作是感情的選擇,畢竟劉邦是開國之君,開國之君對人的辨別應當來說還是有一個大體的水準,他不能完全不顧及這個水準就在兒子中間,畢竟兩個都是他的兒子,誰更適合做皇帝的繼承人,一方面取決於他對他母親的喜愛,另一方面還考慮到這兩個兒子自身條件的不同,所以這件事應當是感情和理性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劉邦一有這個念頭,這件事就算拉開序幕了,這實際上是一個什麽呢?這實際上是一個後宮的儲君之爭,儲位之爭,所以這是後宮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這場戰爭一旦打響就非常殘酷,因為它是一場戰爭。它涉及的不光是感情,更重要涉及的將來誰來掌這個權力,包括掌握朝中的大權這是皇帝,掌握後宮的大權這是皇後,所以這是涉及到權力的一場戰爭。而這件事情對於劉邦來說是早年就已經萌發了萌芽了,而且越到晚年表現得越強烈,我們現在看到的史書的記載,表現最強烈的是高祖十二年,而劉邦就死於高祖十二年,因為劉邦四年漢王八年皇帝,合起來一共是十二年,所以劉邦越到晚年他這個換太子的想法就越強烈。

畫外音:

在封建社會的皇權時代,廢立太子是一件相當重大的事情,它不僅關系到未來皇帝的人選,也關系到皇權的穩定,所以劉邦想換太子的想法,在朝廷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那麽大臣們的意見是什麽呢?

王立群:

大臣們是集體反對的,這中間表現最激烈的是三個人,第一叔孫通,他的職務是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師;第二是周昌,他是禦史大夫;第三個是張良,這三個人的反應是最強烈的,其中又以叔孫通的表現最為激烈。叔孫通在高祖十二年勸阻廢立的時候,曾經給劉邦講過一番很長的話,這個話概括起來大概有這麽幾個要點,第一點,立嫡立長的制度不能廢,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太子的地位不能動,一動就動搖了天下的根本,這是叔孫通講的第一點。這裏邊的話,因為叔孫通不是一個一般的文人,他不是一個一般的朝臣,他是一個秦朝的博士,所以他就舉了古代歷史上兩個在立太子中間犯錯誤的例子,他說第一個例子晉獻公,晉獻公因為寵愛驪姬,廢了太子申生立了奚齊,導致晉國幾十年的內亂。這叔孫通講給劉邦聽,劉邦不讀史書不知道,叔孫通就告訴他。第二個例子,舉秦始皇的例子,說秦始皇沒有及早地立太子扶蘇,結果被趙高詐立胡亥導致國亡,用這個事情來勸阻劉邦,這是叔孫通講的第一點。第二點,太子仁孝天下人都知道,把這麽一個仁孝的太子給廢掉,天下人都不同意的,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呂後對大漢王朝的建立是有功勞的,你現在要廢太子跟著就要廢皇後,這你是背叛呂後。最後叔孫通表了一個態,說如果你一定要廢立太子的話,那麽我願意以頸血汙地,就是把脖子上的血灑滿地下。那意思是什麽呢?我死到你跟前,這就叫“文死諫”,我以死相諫,我勸你不要這樣做。當然叔孫通這個話說得很有感情色彩,至於這個人會不會以死相諫我覺得不好講,因為我們講過叔孫通這個人,他一生換了好多個主人,他最早是跟著秦始皇的,後來是跟著秦二世,所以在秦二世的面前,他對陳勝、吳廣的起義他不認為是造反,他就認為那是幾個盜賊,讓秦二世很高興,然後下了朝他就逃了。所以叔孫通這個人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非常現實,你叫叔孫通為了堅持一個他心中的真理,去英勇獻身不大容易。叔孫通是個什麽樣的人呢?他對皇帝是能勸則勸,不能勸則逃,他保住自己的命是第一位的,這是叔孫通。所以劉邦真要廢立太子,叔孫通會不會像他自己說的以頸血汙地,不太好講,不過根據他的歷史來看可能性不大。當然叔孫通這個話說得慷慨激昂,甚至要頸血汙地,劉邦對他的話很無奈,所以劉邦對他就說了這番話,我那都是說著玩的,你別當真,我聽你的。實際上對叔孫通是應付,敷衍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