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大風歌(二十九)第一功臣(第2/4頁)

那麽這一個戲劇性的過程中間,我們可以看出來劉邦對蕭何是另眼相看,特別看重,這就存在了問題了,第一為什麽劉邦的意見和大臣的意見總是擰著的?為什麽?再一個蕭何為什麽在封侯和排座次,兩次能夠得到劉邦的照顧,這個很不容易啊。

畫外音:

在第一功臣的競爭中劉邦力推蕭何這就讓人不解了,論戰功蕭何不及曹參,論謀略他又不及張良,那麽為什麽劉邦偏偏看重蕭何呢?難道僅僅是他當亭長時蕭何對他照顧過嗎?為什麽劉邦這次要擰著大臣們的意見獨斷專行呢?劉邦到底是怎麽打算的呢?

王立群:

我想這裏邊的理由大概有這麽幾點,第一叫功不可沒,蕭何確實有功,我們在《漢初三傑》這一集中間講過蕭何他的四大功勞,叫成全沛公,成全高帝,舉薦韓信和經營後方,四大功勞,蕭何功不可沒這是基礎。第二點就是蕭何跟劉邦私交極好,這一點大家不要忘了,劉邦跟蕭何是有很深的私交的,他倆的私交非常好,其他人比不上啊,比如說張良,張良跟劉邦沒有私交,他倆怎麽認識的呢?他倆是張良起兵以後去投奔另一個人,在路上遇見劉邦了,就加入劉邦的隊伍,他是這樣相遇的,而且張良後來為了輔佐韓王成,他有一段時間把劉邦送到漢中,他回去了,等他的主子韓王成被項羽殺了,他絕望了又來投靠劉邦,你看這個關系,就劉邦對他敬重,但劉邦對他並不倚重,蕭何就和他不一樣,蕭何跟劉邦有私交,我們前面講過。

我們再說曹參,曹參跟蕭何、劉邦都是原來在沛縣一同做官的人,當然蕭何、曹參地位比劉邦高,但是蕭何跟劉邦是有私交的,他們是同事,但是同時有私交,曹參跟劉邦是同事,但是沒有私交,我們稍有閱歷的人都知道,就是我們是同事,但是我們只是共過事,但是私下裏沒有交往,沒有私交,所以關鍵時刻劉邦不會替他說話,我覺得這是第二點。第三點,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第三條,叫需要丞相,劉邦把西漢帝國建立以後,他由大規模的戰爭轉入到和平建設,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在這個轉變中間,劉邦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麽呢?在打天下的時候,劉邦最需要的是能夠領兵打仗的人,像曹參這樣的人,像韓信這樣的人,但是一旦他當了皇帝,一旦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他需要的是什麽?需要的是文官,能夠治國的文官,而在這所有這些人中間,張良是什麽?張良是個高參,始終是一個高級參謀,從來沒有實權,更沒有處理過國家的行政方面的大政,所以張良顯然不行,周勃跟曹參都是以軍功著稱的武將,打仗是好手,能治國嗎?不知道,並不知道,這兩個能打仗的人,劉邦還不敢把整個國家交給他倆,那剩下蕭何呢?蕭何是經過實踐證明,他是能夠經營國家機器的人,你看楚漢戰爭這四年,劉邦在前面打,整個的關中、漢中、巴蜀都交給蕭何一個人處理,劉邦其實在滅秦以後,劉邦頒布了兩條重要的法令,其中有一條,我們講過了,叫約法三章,這個約法三章呢,要害就是把秦朝的煩瑣的那個法律中間的一些苛法給它去掉,其實劉邦還有第二條命令,我們過去提了一下,沒有重點講,劉邦的第二個命令就是關中所有的秦帝國的基層官吏一律留任,包括縣令、縣長啊,鄉裏面啊,這些基層官吏全部留任,我們現在出土了大量的秦代的竹簡,其中最有名的是睡虎地秦簡,我們看睡虎地秦簡可以發現,秦朝的法律基本上完整地保留到漢代了,劉邦去掉的只是那個苛法,維持社會治安的法令都保留下來了,這些法令留下來了,基層官吏又原封不動,只不過原來聽命於秦的皇帝,現在聽命於漢朝的皇帝,這法令都基本沒有變,誰最熟悉這些法令呢,除了這些基層官吏以外,在劉邦集團中間最熟悉這些法令的就是蕭何,蕭何在沛縣起兵之前是主吏掾,他熟悉這些法令,所以用蕭何做丞相,這是劉邦既定方針,你想想我們剛才講了四個功臣,張良叫敬重,曹參叫感激,周勃叫信任,只有蕭何叫倚重。

他這麽倚重蕭何,其實就想讓蕭何做漢帝國的第一任丞相,現在我們就回答了,我們剛才沒有講的一個問題了,劉邦為什麽非要跟功臣們擰著勁兒,說的是軍功,劉邦是偷換概念了,大臣們的概念都很清晰,大臣們都很明白,要按軍功,毫無疑問那就是人家曹參的,別人是不能夠比的,曹參身上受了那麽多傷,攻城掠地的功勞一筆一筆記下來,我們看《史記》的《曹相國世家》,曹參的功勞寫得很清楚啊,誰都比不過他,所以劉邦封的食邑,曹參是最高的10600戶,按軍功應該是他的,但是要按治國,那不行,可見劉邦封列侯和劉邦定第一功臣,很明顯是這兩件事是兩個目的,封列侯是幹什麽呢?封列侯其實就是回報,簡單來說就是回報,過去不是打了四年仗嗎,這四年仗你們立了功了,流了血,受了傷,立了功,那怎麽辦呢?現在給你們回報,該封侯的封侯,該給地的給地,按照軍功的大小、高低統統給你們都封了,從此以後咱們兩不相欠,你們為我打天下,我也把名也給你們了,利也給你們了,咱們算清了,所以封列侯實際上說白了,就是說最後咱們這個公司盈利了,到現在是年終了,咱們該分紅了,誰的功勞大,該分多少一次性分完,兩清,以後我不欠你的了,你們也別再這個那個了,這是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