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大風歌(二十五)呂氏英傑(第3/4頁)

我們要講一下,時間是高帝十一年,漢高祖劉邦的十一年,第二年劉邦就死了,這個時候劉邦怎麽樣呢?劉邦病重,病重的時候出來了一件大事,黥布叛亂,黥布是項羽手下的第一勇將,後來被策反投靠劉邦,傳出來一個消息黥布叛亂了,劉邦怎麽樣呢,劉邦這時候病了,病到什麽程度呢?病到不想見人,不想聽見人的聲音,大家有過這樣的體驗嗎?沒有,說明你們身體很好,劉邦是在臨死前一年得了重病,在重病之中病的不想見人,不想聽見人的聲音,專門下了一道詔書,大臣們一律不得入宮,不讓任何人進去,這個時候情況非常緊急,一方面是黥布叛亂,另一方面是高祖病重,而且漢高祖劉邦不見群臣,史書的記載是:“群臣絳灌等莫敢入”,特意提到“絳灌”,我們前面講過,絳侯周勃加上灌嬰,這是劉邦手下最信任的功臣,十幾天不敢進,想見劉邦,劉邦不見,劉邦下詔不見,這些人不敢進,劉邦專門有詔令不見,就在這個時候樊噲來了,《史記》的記載四個字:“排闥直入”,“闥”這個字我們今天很少見,是個“門”,裏面是個到達的“達”,這個字讀“闥”,“排闥直入”,“闥”是什麽,“闥”就是門,什麽叫“排闥直入”呢?門一推就進去了,這就叫“排闥直入”,當然我們現代漢語口語就是一推門進去了,用文言文來講叫“排闥直入”,樊噲一推門進了,皇帝的詔書是不讓進,他敢闖,為什麽?第一,親故,他跟劉邦是親戚、連襟,所以他敢。第二,他是個武夫,不考慮那麽多,闖進去了。他一進,大臣們蜂擁而入進去了,到那兒一看,劉邦確實有病,躺到那兒了,躺到哪兒了,劉邦的頭枕著一個宦官在睡覺,當然這個宦官,有些人說就是劉邦的男寵,我們不好推測,因為史書記載就這麽簡單,我們講其他的,是不是劉邦的男寵,我們姑且不論,這個樊噲當時就給劉邦說了一番話,樊噲流著眼淚說,他說當年你在沛縣起兵,領著我們打天下的時候多麽威武雄壯,現在你竟然躺在一個宦官的身上睡覺,不見我們,而且是外面發生了叛亂,你顯得多麽軟弱,我們這些人和你一塊兒打天下,你不和我們在一起卻和一個宦官在一起,你都忘了秦始皇那個朝代出了一個趙高了嗎?你看看樊噲,“狗屠”能說這個話,還是挺有水平的,照樊噲的原話是:“獨不見趙高之事乎”,這番話說完,我們看劉邦,《史記》記載五個字:“高帝笑而起”,劉邦大笑一陣起來了,開始阻止平叛了,最後劉邦是親征,親自出征,帶病出征,當然這次出征他又挨了致命的一箭,本來是重病之中出征,又受了致命的一箭,回來之後不久就死了。

畫外音:

黥布叛亂的時候劉邦已經病重,他甚至連人都不想見,但他最終還是在重病中親自率兵出征,平定了黥布的叛亂。那麽,我們就有一個疑問,樊噲闖宮對劉邦決定親征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呢?

王立群:

我想應當這樣看,樊噲闖宮最大的作用是讓劉邦精神上振作起來了,其實劉邦在重病之中,人在晚年得了重病以後最容易在精神上垮掉,就是人這個時候還沒有到死亡的階段,但是在重病之中,他很容易在精神上垮掉,樊噲的闖宮和大臣們所起的作用,就是重新把劉邦的勇氣給點燃起來了,說當年我們打天下的時候多麽雄壯威武,你看你現在這個樣子,這就把劉邦的勁兒鼓起來了,他不是劉邦這次親征最重要的原因,他至少也是起了一個鼓舞他的幹勁的作用,那麽什麽原因最後讓劉邦決定親自出征呢?還有一個原因,呂後起作用了,呂後做了不少工作,樊噲是把他的精神振作起來了,呂後是一個勁地向他哭,劉邦不想親征,第一他老了,第二他病了,他想讓誰去呢?他想讓他兒子去,漢惠帝劉盈去,一開始這件事呂後沒有反應過來,叫兒子去,就兒子去,得到一個帶兵鍛煉的機會不是挺好的嗎,他老子眼看病重了,早晚要接班,先操練操練,先擔任個大將,領領兵,回來再接班不挺好嗎,這個呂後沒有想太多。

但是有人給呂後做了分析,別人這分析就講了兩條,他說第一,你讓太子帶兵,你先考慮一下,太子統率的是什麽人,劉邦手下要出征的這一批將士,是當年跟著劉邦一塊兒打天下的猛將,那可不是一般的羊,那是狼,那不是七匹狼,那是幾十匹狼,這幫人誰能駕馭住?劉邦能駕馭住,換了劉邦他兒,那太子想駕馭這一班勇將非常困難,聽你的不聽,這軍隊之中有一條非常重要,自古以來的軍隊,軍隊的將領,特別是軍隊的高級將領,他們都特別重視你有沒有資歷,你打過仗沒有,老子是流血打仗打出來的,你一個小娃娃,你來指揮我們,因為他現在不是皇帝,他是太子,他這個資歷不夠,他跟劉邦不一樣,劉邦是帶兵打下的江山,手下的將領聽劉邦的,換了太子聽不聽這是個問題,這是第一。第二你看看你要打誰,打的是誰?黥布,黥布是誰?黥布是項羽手下的第一悍將,知道巨鹿之戰嗎?巨鹿之戰第一個帶兵過河的是黥布,帶了兩萬,他打了個小勝仗,項羽才破釜沉舟帶兵過去了,黥布在項羽集團中間就是最能夠打仗的人,一個太子從來沒有帶過兵,我們知道劉盈,漢惠帝劉盈死的時候20多歲,這個時候劉盈的年齡還很小,一個小夥子領著一群老將去打一個悍將,這仗不好打,打贏了,該贏,打敗了,麻煩大了,劉邦正想換太子呢,你要打了敗仗回來了,那不正好借勢,既然如此無能,換了吧,有人把這個利害講給太子他娘聽,太子沒明白,他娘可聰明,他娘是呂後,呂後明白了,呂後知道這一次出兵打仗非同小可,它關系到太子之位能不能保,而太子之位又直接關系到呂後的地位能不能保,萬一打了敗仗,劉邦一生氣把太子一拿掉,換成趙王劉如意,再一傳位,那戚夫人成了皇太後了,那以後麻煩大了,所以呂後明白這件事非同小可,所以呂後就下定決心絕不能讓兒子出兵,一定得讓他爹去,他爹不是病了嗎?病了也不中,病了也得去,所以最後把劉邦鼓搗到前方去的不是樊噲,是劉邦他老婆,他老婆有本事,老婆算是給劉邦送上前線了,送夫參軍,所以劉邦這一去受了一個致命的箭傷,回來就不行了,劉邦這次親征起來關鍵性作用是呂後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認樊噲發揮作用了,樊噲一個“排闥直入”,把劉邦的勇氣給鼓舞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