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大風歌(十七)漢初三傑(第2/3頁)

隱居下來以後在邳縣張良遇到了一個奇人奇事,有一天張良過一個橋,他站到那個橋邊上的時候看見來了一個老先生,這個老先生就沖著張良走過來了,走到張良的身邊,這老先生的動作非常奇特,就把自己的鞋脫下來往橋底下一扔就扔下去了,張良就愣了,這個老頭怎麽扔鞋呢?這老先生鞋扔完就指著張良說:“小夥子,到橋底下把我的鞋給我拾過來。”這張良看見這老頭的鞋掉下去,這不是一般的鞋掉下去,是老先生有意把它扔下去,然後叫張良去給他揀鞋,所以張良當時就感到一股熱血沖到腦門兒上,就想“扁”這個老頭,但一看這個老先生太老了,擱不住打,所以張良就壓著火下去把鞋給揀回來了,揀回來老頭理直氣壯把腳一伸給我穿上,揀回來不算還要給我穿上,張良又想“扁”這個老頭,但是你好事已經做過了,給他鞋都揀回來了,又忍著跪下來給老頭把鞋穿上,老頭鞋穿上,老頭一句話沒說,道謝的話一句沒說,看了看張良,笑了笑揚長而去,張良傻了,覺得這個老先生不正常,你把鞋扔了叫我給你揀,咱倆非親非故,我揀回來,你叫我給穿,我還跪到那兒給你穿上,一句道謝的話沒有,走人,走了,張良看著他走,走了一裏多地,老頭又拐回來,拐回來就說了一句話:“孺子可教。”什麽叫孺子可教,年輕人你還是可以是個可教子女,可以教育好的,就這樣吧,五天以後,天亮的時候,你來這兒等我,張良一聽覺得這老頭奇,五天以後還叫他來,張良就跪下來說:“遵命”。五天以後天剛亮,張良就趕過去了,一到那兒老先生已經來到了,老先生一見他來的晚了馬上一頓訓斥,把張良訓得夠嗆,而且說:“與老人期,何後也”,你和一個長輩相約,你怎麽能來晚呢,說完老頭就走了,五天以後再來。五天以後天還不亮,張良就急吼吼地趕過去了,一到那兒老頭又到了,比他來的還早,這老頭又把張良罵了一通,走了,臨走說五天以後再來,這三個五天就十五天了,說到第三次張良晚上就不敢睡了,天剛半夜他就去了,他剛到那兒不久老先生來了,老先生一看他,年輕人就應當這樣,說完這老頭就拿出一本書交給張良,說這本書非常好,你就回去好好看,看了這本書,你就可以成為帝王之師,10年以後你可以發達,13年以後在薊北咱倆還可以再見一面,那個古城山下有一塊黃石,那塊黃石就是我,說完老人走了,天不亮,張良也看不見是啥書,等天亮了,打開來一看,這書名四個字,《太公兵法》,太公,托的姜子牙的名字,所以張良就得了這本書,張良的一生和這本書的關系非常密切,從此以後張良就在這個地方隱居下來,專心地去讀和揣摩這個《太公兵法》,讀了10年,10年以後果然陳勝、吳廣起義,張良也召集了100多個人,當然張良這100多個人很少了,他想去投奔另一個人,結果遇見劉邦,就加入了劉邦,然後張良就試探,經常用《太公兵法》說給劉邦,劉邦這個人讀書不多,悟性很高,張良一說他就明白了,所以沒等張良說完,他就明白張良要說什麽,而且馬上就能做,張良也試著把這個《太公兵法》說給其他的人,其他人聽完以後沒反應,所以張良就覺得用這個《太公兵法》試了不同的人,就覺得唯獨劉邦是個可跟的人,他就跟著劉邦了。

畫外音:

在秦末風起雲湧的農民大起義中,張良得到了《太公兵法》這部奇書,這對他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張良在加入劉邦集團後為劉邦出謀劃策,成為劉邦手下不可或缺的一個智囊人物,但在劉邦起兵反秦到登基稱帝這七年時間中,張良並不是一直都在劉邦身邊,他和劉邦還曾經有過兩次離別,那麽這是怎麽回事呢?

王立群:

其實張良跟劉邦有一個兩離兩別,第一次是當項梁立了楚懷王熊心的時候,張良看出門道來了,熊心是個什麽人,他是楚懷王的孫子,已經是個放羊娃了,項梁把他找回來,立為楚國的國君,所以張良就看出門道來了,他也去找項梁,他說韓國雖然滅亡了,韓國也有一個國君的後代挺不錯的,能不能把他也立成國君,立成韓王,你多樹立一點(秦朝的)對立面,可以減少自己的壓力,項梁就聽了然後讓張良去找,張良就給劉邦第一次離別了,把這個人找過來,然後項梁封他做韓王,這就是後來很有名的韓王成,所以張良就跟著他,項梁給了他一千多士兵跟著他去在韓國的地盤上想打天下,但是很不順,一直到遇見劉邦,西入秦關的時候遇見劉邦,劉邦幫著韓王成打下了十幾座城,這韓王成才有了個立足之地,所以當時劉邦就有個建議,說有那麽十幾座城,項梁不是封你做韓王嗎?你也有這麽十幾座城了,你就在這兒做你的韓王,至於子房,我幫你們打了這塊地,你把這個人先借給我,韓王成就讓張良跟著劉邦,跟著劉邦一直到項羽大分封的時候,項羽封了18個諸侯王,照樣承認了韓王成,所以張良就告別了劉邦又去跟從韓王成,這裏你可以看出來一點,張良所有做的事情都是要為韓國復仇,想重新把韓國給立起來,但是張良的做法恰恰和他的主觀願望相反,張良跟著劉邦以後替劉邦出了好多主意,特別是鴻門宴,張良表現得非常出色,所以項羽就惦記上了張良了,覺得張良幫助劉邦做那麽多事,所以項羽特別恨這個韓王成,說你手下弄了這麽一個人跟著劉邦,給他出了那麽大力,所以韓王成封了韓王以後,項羽把他扣在自己的軍營不放,死活不讓他走,後來又把他降成侯,降成侯以後又把他帶到彭城,到了彭城以後又把韓王成給殺了。這一段經歷讓張良徹底地絕望了,張良好不容易找了一個韓國的國君的後代立為韓王,封了兩次,項梁封了一次,項羽封了一次,封了兩次最後被項羽殺了,沒有辦法他又逃過去跟著劉邦,張良是這樣歸漢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張良歸漢的過程中間可以看得出來,張良跟劉邦的君臣相遇有偶然性,就是張良去帶著人去投奔另一個人,路上竟然遇見劉邦了,這是偶然的,但是也有必然性,就是劉邦特別能夠理解張良,這個很不容易,張良說什麽,劉邦馬上就能明白,這是一個人的天賦,這叫悟性,劉邦是個悟性很高的人,就是你跟他一說他能明白,所以張良為劉邦的建漢立了很大的功勞,這才有劉邦在當了皇帝以後,對他手下的大臣們講,說這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所以張子房張良,他為劉邦西漢政權的建立立了很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