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風歌(六)鴻門脫險(第4/4頁)

畫外音:

劉邦的鴻門脫險,張良和樊噲的表現可圈可點,如果沒有這兩個人,劉邦或許已經命喪黃泉,那麽在整個鴻門宴的過程中,項羽不是沒有機會殺劉邦,他是故意放過劉邦,這就讓人不解了。項羽為什麽不殺劉邦?而放走劉邦之後,張良又將如何向項羽交代呢?

王立群:

那麽張良怎麽斷後呢?張良是估計劉邦已經逃回大營才進帳向項羽告別,說沛公不勝酒力,酒量很小,喝蒙了、喝高了,怕大王責備,走了,現在已經回到軍營了。項羽還懵懵懂懂的項羽說了一句話:“沛公安在?”“安在”就是在哪兒,說劉邦現在在哪兒啊?其實人家這時候已經逃回大營了,你看這個項羽真是糊塗,劉邦那個精明人家都逃回大營了,做那麽周密的安排逃回大營了,他還在問沛公安在,問完張良說他已經回大營了,臨走之前讓我把一雙白璧獻給大王,一對玉鬥獻給範增將軍,項羽接過白璧放到桌上範增拿過玉鬥往地上一放,拔出佩劍一劍把玉鬥擊碎了,而且氣乎乎地說了一句話:“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範增非常生氣,拔出劍當著項羽的面、當著張良的面把送給他珍貴的玉鬥一劍給剁碎了,範增預料到了,劉邦就他竟然還逃回去了,範增是氣急敗壞,他那個“豎子不足與謀”,這個“豎子”當然罵的是誰呢?罵的是項莊,明罵的項莊,暗中指的是項羽,這個話說得也不好,他就把自己和項羽的矛盾給公開化了,所以後來陳平使反間計項羽就懷疑範增和劉邦勾結,範增最後就氣跑了,但是範增至少是看出來劉邦太可怕了。就這樣鴻門宴結束了。

鴻門宴的最後有一句話叫:“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劉邦回到大營中間第一件事就把左司馬曹無傷殺了,唯一的一個臥底殺了,鴻門宴到此全部結束,劉邦安全地從鴻門脫險。那麽這裏邊就留下來一個問題,劉邦鴻門脫險靠的是什麽?他憑什麽能夠鴻門脫險?我覺得這裏面原因很多,第一鴻門說辭解除了項羽的思想武裝,項伯幫忙讓項莊的行刺無法實行,樊噲的闖帳轉移了整個宴會的視線,劉邦的逃席避免了節外生枝,這是四點。還有最後一點項羽的糊塗讓他輕縱對手,項羽最糊塗的就是在這麽一個大好的時機沒有除掉劉邦,為自己埋下了最後滅亡的一個禍根,當然鴻門宴上項羽殺不殺劉邦,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有人認為殺是對的,有人認為殺是不對的,至於殺和不殺的原因,大家的說法也都不一,我講的主要是我個人的理解,我認為項羽最重要的是沒有意識到劉邦是他最危險的敵人,假如意識到的話劉邦叫“在劫難逃”,如果意識不到那叫“在劫可逃”,這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項羽選擇的是霸業,因為我們很快就要講到項羽入關,以後鴻門宴之後項羽就要大封諸侯了,他自己封為西楚霸王,然後把其他人封為諸侯,他作為天下的總盟主,這個霸業選擇和他不殺劉邦關系也很密切,因為劉邦選擇的是帝業,當皇帝,項羽選擇的是霸業,當霸王,霸業跟帝業是兩種不同的制度,霸業的霸主是天下的盟主,帝業的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獨裁者,霸業需要下面有很多諸侯王,只要這些諸侯王表示臣服於自己可以不殺,如果你都殺了沒有諸侯了,你當什麽霸王,就做不了霸主了,所以這麽一種考慮也可能是項羽鴻門宴不殺劉邦的原因,當然所有這一些都是我們的分析,因為司馬遷沒有講,當然這個事要真正知道項羽鴻門宴為什麽不殺劉邦只能問項羽本人。可惜這件事情我們又無法去詢問他,但是劉邦從鴻門脫險以後事情並沒有完,因為他的目的是做關中王,他這個關中王還能做成嗎?項羽在鴻門宴之後會怎麽樣對待劉邦呢?請看下集,屈就漢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