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風歌(五)在劫可逃(第3/4頁)

但這一下把兩個人的關系拉近了,拉近以後第二步給個說法,你把住函谷關不讓人進,項羽生氣就生在這兒,你總要給個說法。你看人家劉邦在這個關鍵時刻,劉邦講了一番話講得非常巧妙,他說:“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這話什麽意思呢?他說我來到函谷關以後,我什麽都不敢拿,全部給它登了記,封到那兒了。劉邦原意什麽呢?封到那兒留著自己慢慢用。別讓士兵一搶而空,沒了。現在說什麽呢?我把它封住,等著項羽來分配呢,然後我派人把住函谷關來幹什麽?原意是不讓項羽入關,現在說我是應付非常事件的,維持社會治安,維持和諧穩定的,所以我把住函谷關,我日夜等著項羽到來,我怎麽能反叛他呢?不可能,你一定好好勸勸項王,把這個意思表達清楚,所以劉邦這番話解釋得非常到位,你不是要給個說法嗎?項羽發怒就是因為這來的,我就把這個說法全部給你解釋完,解釋完你起碼你項伯你心裏明白了吧。這話起沒有起作用呢?看對方的反應,其實你說半天了,對方聽進去沒有呢?看對方的反應,看對方的表情,看對方的說話。項伯聽完以後只說了一句話:“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句話的原意是說,第二天早上你可千萬別忘了,一早趕過來到鴻門向項王做一個解釋,把這個說法給項羽再說一遍。劉邦一聽心裏全明白了,大功告成,總算把項伯給忽悠住了。只要先蒙住項伯就好辦,因為這是個傳話筒,這是個糊塗蟲,你能把這個糊塗人給蒙住,你再利用他再去蒙另一個糊塗人就好蒙了,再利用他去蒙項羽啊。所以項伯告訴他“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劉邦一聽是連連點頭,諾諾諾,好好好,是是是,我第二天一定,一早去答應了。

畫外音:

其實劉邦心裏也非常清楚和項羽對決他根本不是對手,所以當他聽到項羽的決定時也慌了神,而和項羽不同的是,盡管劉邦沒有項羽的實力,但他有項羽不具備的素質,所以當危機來臨時劉邦就發揮了他特有的素質。但是畢竟項伯不是項羽,他能說服項羽嗎?劉邦能否躲過這一劫呢?

王立群:

項伯回到大營之中,就把他夜見張良、私見劉邦這個經過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把這情況全告訴了項羽。但是他最後,項伯說了兩點很關鍵的意見,把這個過程全部說完了,然後說什麽呢?“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劉邦要不先把關中給打下來,我們怎麽能那麽順利地入關呢?這個話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劉邦是有功之臣。第二,劉邦是首先占了關中之地的這是一句話,第二句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人家有了大功,我們再把人家給滅了不仗義。所以我們看項伯這個人,過去很多人講這一段的時候,總認為項伯是個內奸是個潛伏的臥底,不是,項伯可不是內奸,項伯充其量只是個糊塗人,項伯的漢字知道得不多,就認一個字叫義,這個人就認一個字叫義。當年張良你救了我,我現在來救你,是為了義。張良說我要不告訴劉邦,那不義,那行,你告訴他。現在我再告訴你項羽,人家立了功,你再滅了人家,不義。你看見沒有他判斷問題、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只遵循一個原則,義,就這麽一個義。當然,項伯可以這樣說,項伯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在誰手裏啊?在項羽手裏,明天的仗打不打不取決於項伯,取決於項羽,項伯的話項羽可以聽,也可以否定,甚至可以治項伯的罪。項伯是有罪的,私見張良,私見劉邦,泄露軍情,這要追究起來,項伯這三宗罪那是跑不了的。問題是這番話講完以後,項伯提了一個建議:“不如因善遇之”。不如趁這個機會咱們好好地招待人家一下,別滅了人家了,請人家好好地撮一頓,這才是咱們應該做的。下面項羽怎麽辦呢?《史記》中間只寫了四個字:“項王許諾”。項羽答應了,劉邦忽悠住了項伯,項伯又忽悠住了項羽,項羽最後是許諾,這個許諾意味著第二天用軍事手段消滅劉邦集團的這個命令撤銷了。這就很奇怪了,這裏邊有三個問題:第一,不追究,他沒有追究項伯通敵之罪啊。第二,不詢問,我們剛才講過張良那麽忠心耿耿地把那個破敵之策告訴劉邦以後,劉邦還反問他一句什麽話?“君安於項伯有故?”你怎麽和項伯有老交情?在大戰的前夜項伯敢跑過來向你泄露這麽個軍事機密,你們倆到底是什麽的關系?而這個時候項羽至少得問一句吧?君安於張良有故?這句話是嘴邊的話,你怎麽和張良有那麽深的交情,我明天要打仗,你頭天晚上私入敵營,私見張良,泄露軍情,你們倆到底什麽關系?項羽連這個話沒有問。劉邦在那麽危急的情況下,劉邦問了;項羽在這麽從容的情況下,項羽沒有問。這反映出兩個人怎麽樣?一個精明,一個糊塗,兩個人政治的精明跟糊塗表現得非常清楚。第三不商量,一怒之下,他跟範增決定第二天滅了劉邦。但這個時候呢?他不追究,不詢問,也不商量,沒有跟範增商量,他就答應取消第二天的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