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風歌(三)西入秦關(第4/4頁)

張良這個時候已經跟了劉邦了,張良怎麽跟劉邦的呢?張良是在秦末大起義一開始以後,張良也聚集了幾百人,聚集了幾百人以後,張良第一沒有自立為王,第二也沒有立人為王,他也采取了劉邦那個辦法,“加盟連鎖”他去投靠誰呢?投靠景駒,就是劉邦原來要投靠的第一個人那個景駒。結果在投奔景駒的路上他跟劉邦兩個人巧遇了,兩個人一見面,一談話張良不走了,不去找景駒了,覺得跟著景駒不如跟著劉邦,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張良在此前非常熟悉《太公兵法》。張良是個重要的謀士,他把《太公兵法》這套東西講給劉邦聽,史書記載是“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就是劉邦聽了他的話以後完全聽進去了,而且經常采納張良的意見,張良覺得找到知音了。而張良把《太公兵法》說給其他人聽,史書記載了三個字“皆不省”,其他人聽了以後都懵懵懂懂聽不懂,只有劉邦一聽就懂了,而且馬上采用。所以張良就覺得只能跟劉邦了,他覺得劉邦是老天爺送給他最好的一個夥伴。他就跟定劉邦了。所以張良對劉邦繞過宛縣直接入秦的做法堅決反對,他說你如果這樣做的話,宛兵在後,強秦在前,前後都是秦兵,你南陽的軍隊你沒有滅,南陽軍隊會尾隨著你。前面還有強秦“前後夾擊,此危道也”這是最危險的一條路。

這一說,劉邦立即聽進去了,劉邦就連夜調轉軍頭,本來軍隊往西開來,調過來,調過來他還怕南陽郡的郡守知道是自己的軍隊,連旗幟都換了。等到天一亮,劉邦的軍隊已經把宛縣的縣城圍了多層,把宛縣的縣城團團包圍住了。南陽郡的郡守原以為劉邦的軍隊走了,結果早上一醒來手下人向他報告,說外面劉邦的軍隊把自己圍了個水泄不通,這個郡守一看這兒完了,郡守這就慌了神了。當時他也沒有別的辦法了,拿起劍來就想自刎,不成功則成仁嘛,結果他手下有一個人非常聰明,這個人是他的門客叫,什麽名字呢?叫陳恢,陳恢這個門客說,別,主公千萬別那麽急著抹脖子,你現在死得太早,你晚一晚,你等我做點事情你看看,不成了你再抹脖子,那麽急著抹脖子幹嘛呢?然後這個南陽郡的郡守就沒有自殺,派陳恢越城而下去見劉邦。

陳恢見到劉邦以後(說),我聽說你有一個懷王之約,就是先入鹹陽者王之。這陳恢很聰明的,點出來第一點,你那麽急匆匆的帶著軍隊往西去,幹嘛呢?你想爭取一個先入關者,你先入關你將來可以做關中王啊,但是你沒有想到,宛城你不打,宛兵在後,強秦在前,你走這個路肯定很危險。這個分析跟張良的分析完全一樣。你只能留下來打宛縣,而宛縣你要打起來,城池堅固,守兵眾多,你打宛縣你一定死傷慘重,更重要的是,拖延你入關的時間,你在這兒一打,你就走不了了。所以,我站在你的立場上為你考慮,我建議你,第一,不要繞過去走了。第二,你也不要強攻。我給你個忠告,叫約降,什麽叫約降呢?就是你跟南陽郡的郡守兩個人談判一下,叫南陽郡的郡守仍然叫他改換旗幟,作為你的部下,替你守著南陽郡,他是你的部下了,你也不滅他,然後呢?他的士兵全部跟你走,加入到你的軍隊中間,你帶著他的軍隊走,讓他替你留守。之所以現在人們不願意投降你,大家都有一個看法,認為什麽呢?降必死,我投降你劉邦一定會被殺,所以大家都在拼死抵抗。假如你采用約降的辦法,他們都會投誠,然後各自在自己的防地駐守,每一個人都把軍隊交出來給你,你就帶著這麽大軍繼續向西,你何樂不為呢?這有三大好處:第一,你進軍的速度快了第二,你阻力少了第三,你的軍隊反而增多了投降一個縣,縣裏的兵給你了,再投降一個縣,縣裏兵又給你了,補充了很多軍隊啊。陳恢這一番話一說,劉邦馬上采納,然後封南陽郡的郡守為殷侯,封他為侯駐守南陽,官位不變。還給你加封,又封陳恢千戶,封給你一千戶農民,這一千戶農民的租稅都交給你了,表彰這個陳恢。

這樣一來,南陽郡和南陽所屬的十幾個縣望風而降,劉邦迅速地就把南陽郡解決了,所以我們叫智取南陽。所以你可以看出來劉邦這個人他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的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悟性特別好。這個人沒有讀過多少書,也不懂兵法,但是別人跟他一說,只要說的有道理,他馬上就能聽懂,而且立即就采納。這就是劉邦西入秦關整個的前一段的路程。那麽,在智取南陽以後,入關的道路基本上就通暢了,可以直接直奔武關去了。那麽在西行入關的途中,劉邦還會遇到那些阻礙呢?請看下集,率先入關,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