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歷史記憶

呂後讓後人印象最深的是她殺功臣、誅皇子、封諸呂,而她的惠政、德政卻很少為人記起,只有歷史學家在評價呂後時,才會提到這些塵封的惠政、德政,這的確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一般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歷史評價,二是民間評價。

歷史評價是史學家的評價,因此,比較客觀,注重理性。在歷史評價上,歷史學家往往看到呂後的德政,肯定了她在穩定漢初政局、減輕刑罰、發展經濟方面的努力和貢獻。

因此,歷史評價相對來說較為客觀。

但是,民間評價則不一樣,民間評價更多地關注人性。呂後的民間形象之所以如此惡劣,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牝雞司晨。

“牝雞司晨”一詞出自《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雄雞報曉人們都認為非常正常,“牝雞”,是母雞,所以“牝雞司晨”被人們視為反常。因此,人們常用“牝雞司晨”這一成語形容女性主政。當然,這是封建社會對女性歧視的一種表現。

呂後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制的女主,備受後人關注。因此,呂後稱制期間的一些錯誤更被人們視為牝雞不能司晨的例證。因此,同樣的作派,在男性君主身上可能還不大引人注意,而發生在女主呂後身上,則被後人大肆詬病抨擊。

我舉一個例子,劉邦有八個兒子,劉邦至少有八個妻子,其實遠不止如此,但是呂後呢?據說有一個寵幸的臣子,叫審食其,我曾經講過這個問題,但是劉邦有那麽多妻妾,大家覺得正常啊,呂後要有一個,就覺得這不得了,那個審食其就有些人說他是中國十大男寵之首,這個不公平。所以女主主政,是特別容易受到人們的詬病、批評,所以女性領導人,她的一舉一動,特別受人關注。

第二,人性缺失。

民間抨擊呂後的過失主要有三點:一是殺功臣,二是誅戚姬,三是封諸呂。呂後恰恰在這三個方面都表現出人性的嚴重缺失。

先談殺功臣。

在民間評價中,最受中國民眾關注的是道德評價。

韓信、彭越是劉邦建漢的最大功臣,因此,韓信、彭越被呂後殘殺最為民間評價所不齒。因為,知恩圖報是中國民間道德評價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

於私,韓信是呂後的恩公。韓信攻占齊國,切斷項羽糧道是項羽被迫同意鴻溝議和的主要原因。沒有韓信,呂後不可能被解救。但是,呂後卻最終殺掉了自己的恩公。

於公,韓信是漢朝的恩公。沒有韓信的合圍垓下,劉邦不可能滅項,當然也不可能建漢。

一個忘恩負義,殺掉自己恩公的人,人們怎麽可能給她一個好評?

民間一直流傳著呂後殺韓信“三不見”的故事:說高祖劉邦曾經和韓信有一個約定: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

那麽呂後怎麽殺韓信呢?她把韓信裝進一個布袋裏,把他兜起來,懸起來,上不見天,下不見地,然後用竹簽子,一點一點把他刺死,這個說法沒有任何歷史記載,純屬民間文學。但是民間文學的創作,也是有來頭的,這個民間文學的來源,是對呂後殘忍的基本認識,在呂後殘忍這個基本認識的基礎上,杜撰出來的,如果呂後是一個賢惠的人,你杜撰這個故事沒有人相信,而這一個“三不見”,現在流傳很廣,很多人知道這個故事,甚至以為這就是正史的記載,其實這是子虛烏有,絕無其事。這正說明呂後的這個民間形象非常惡劣。你知恩不但不圖報,而且以怨報德,這麽一個以怨報德的人,怎麽能夠得到民間百姓的善評呢?不可能啊,這是殺功臣。

再談誅戚姬。

呂後殺戚夫人,制造“人彘”事件是她人生的一大敗筆!

戚夫人確有取死之道,我們前面講過,戚夫人她最大的失誤,就是她不應當仰仗著劉邦的寵愛挑戰呂後和太子的位置。這是她的失誤。但是這個失誤罪不至誅啊,不至於死啊,而且她是怎麽死的,是“人彘”啊,這個“人彘”事件發生以後,史書記載,呂後讓她的兒子去看這個“人彘”,漢惠帝是呂後的親生兒子啊,她兒子竟說了一句話,“此非人所為”,這就不是人辦的事。連她親生的兒子都這樣看,你想想老百姓如果知道這件事情,會怎麽看待呂後?

呂後在所有的事件中間,這個“人彘”事件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敗筆。你可以殺,可以囚,這都可以,但你非要制成“人彘”,還要讓自己的兒子來看,向自己的兒子炫耀,一下子把自己的兒子嚇傻了。這個事情,在呂後的人生中間,是最殘忍、也最不為後人所認可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