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挑戰皇後

戚夫人在得到皇帝寵愛的同時,也面臨著極為嚴重的人生選擇:

一是恃寵挑戰皇後;二是自抑服從皇後。

漢代皇帝的正妻是皇後,其余嬪妃只是姬妾。在皇宮中,皇後是君,嬪妃是臣,嬪妃的地位根本無法和皇後相比。但是,皇後的地位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皇後隨時隨地都面臨著其他嬪妃的挑戰。

因為,盡管皇後在宮中是君,但是,皇後的位置是由皇帝冊封的,因此,也可以由皇帝撤封,改立其他嬪妃為皇後。漢代皇宮中數立數廢皇後之事,並非一帝。

由於皇後的崇高地位對嬪妃來說具有巨大的誘惑,所以,嬪妃得寵後往往試圖挑戰皇後。一旦成功,自然可以爬上權力的巔峰;一旦失敗,也會遭到滅頂之災。但是,挑戰皇後成功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使不少得寵嬪妃都選擇了挑戰皇後之路。盡管這種選擇具有極大的風險,但是,利益的驅動還是使一些嬪妃踏上這條不歸之路。

戚夫人最終成為漢代第一位挑戰皇後地位的嬪妃。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後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史記·呂太後本紀》)

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記載。

第一,皇太子劉盈“不類我”。

當戚夫人日益受到劉邦的寵幸之時,劉邦和呂後的兒子劉盈長大了,但是,劉邦發現,劉盈為人太善良,太不像自己。這是劉邦打算廢掉惠帝劉盈的一個重要原因,劉盈的性格軟弱與劉邦剛毅果決的性格差別太大,太不像自己。所謂“不類我”,就是前文所說的“不肖子”。“類”、“肖”,意思相同,都是“像”。

第二,劉如意“類我”。

劉邦認為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在性格上與自己非常相似。因此,劉邦廢劉盈、立劉如意的念頭越來越強烈。

第三,戚夫人得寵挑戰皇後。

劉邦與呂後雖為結發夫妻,但是,劉邦與呂後的關系更多地體現為一種政治夥伴關系,而非情侶關系。維系二人關系的紐帶是共同維護漢朝江山的傳承,因此,在殺戮功臣之時他們二人配合得非常默契。他們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理智的選擇。戚夫人卻是經常伴隨在劉邦身邊。

劉邦和戚夫人的關系是一種情侶關系。劉邦對戚夫人的喜愛更多地帶有愛情色彩,而非政治色彩。他們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感情的選擇。

第四,呂後失寵。

更重要的是“呂後年長”,常常被劉邦安排為“留守”,不能伴隨在劉邦身邊,很少能見到劉邦。所以,在廢立太子一事中,呂後是失寵皇後;雖然呂後在後宮的地位比戚夫人高得多,但是,戚夫人正得寵,呂後正失寵。呂後地位雖高,但是,其地位是由比自己更有權勢的皇帝劉邦冊封的。所以,一旦太子易人,呂後的皇後地位也難確保。

總之,劉邦易位太子一事,確有感情因素:一個是得寵的戚夫人,一個是失寵的呂後。但是,劉邦易位太子也有理性因素:皇太子“不類我”,終難掌控劉邦之後的朝廷政局,導致皇權旁落;劉如意“類我”,有能力掌控朝廷大局,不至於導致皇權旁落。

因此,劉邦的廢長立幼是理智和感情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劉邦越近晚年,越是意識到自己生命不永,越是對皇太子的人選問題更為關注。

史書中明確記載廢太子、立趙王時間的僅有兩條:

漢十二年,高祖欲以趙王如意易太子。(《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恰恰是在漢十二年因平定黥布叛亂受箭傷後去世的,可見,劉邦臨終之前,對易太子之事尤為關注。因為此時不行廢立之事,對劉邦來說,已經沒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