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以上文字是根據我在“百家講壇”講述的九集《項羽》的文案整理的,但是,項羽的失敗實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是九集電視講座所能講清楚的。項羽作為一個集團的最高負責人,他的失敗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問題,那麽,誰還應該為項羽的失敗負責任呢?古往今來,不少學者都在探討項羽失敗的原因,而且還得出了一些結論,這些結論正確嗎?作為一個失敗的英雄,項羽受到古人的高度關注,出現了一大批詠嘆項羽失敗的詩歌,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些詩歌呢?

多年來我在河南大學為學生們講述項羽時,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現在,將我的思考作為《附錄》收在這本書的後面,以饗讀者。

附錄一 誰還該為項羽的敗亡負責

項羽敗亡的主要責任在項羽自己。前文我們從政治幼稚、軍事被動、性格弱點三個方面詳細分析了項羽敗亡的主因。但是,項羽集團的敗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除了項羽之外,還有一些人對項羽集團的失敗負有重大責任。那麽,誰還應當為項羽敗亡負責任呢?

一、成事不如敗事多的範增

範增是項羽唯一的謀士,項羽的失敗,範增絕對脫不了幹系。

作為項羽唯一的謀士,範增被項羽尊稱為“亞父”,其地位之高,不言而喻。居如此高位的範增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謀士,究竟為項羽集團做了些什麽呢?

第一,立楚王。

範增的出場,是在陳勝敗亡之後項梁召集的一次軍事會議上。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陳勝敗亡之後項氏集團的軍事戰略,因此,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會議。恰在此時,範增毛遂自薦,親臨會議。

範增是什麽人?《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

範增七十歲,與二十四歲起兵反秦的項羽相比,可謂是祖父輩的人。範增從未做過官(素居家),但是,他特別擅長出奇謀(好奇計)。

這麽一位好奇計的長者,自我推薦出席這場重要的軍事會議,究竟獻出了什麽錦囊妙計呢?

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範增在這次重要的軍事會議上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立楚王之後為王。範增總結陳勝失敗的原因是“不立楚後而自立”,因此其勢不長。

秦末大起義的首事者是陳勝、吳廣,他們是被征戍邊的戍卒,因為大雨誤期,按秦法失期當斬。所以,八百士卒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不得已而造反。這是秦法嚴酷造成的惡果。這支義軍的性質應當是農民起義軍。

項氏集團雖然成分復雜,但是,其領導人項梁、項羽卻是楚國貴族後裔。就反秦武裝而言,陳勝、吳廣是農民起義軍,項氏集團則是楚國貴族勢力與農民起義軍的混合,但是二者的目標一致——滅秦。

範增的建議,不是空穴來風。秦滅六國,六國王族的後裔並未全部被殺。從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公元前221年到陳勝、吳廣起義的公元前209年,前後不過十二年,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王族後裔如果未被秦帝國所殺,就完全有可能活到陳勝、吳廣起義之時。這些六國王族的後裔在國破家亡之後,無時無刻不在圖謀復國。陳勝、吳廣首倡義兵,天下雲集響應,反秦浪潮洶湧澎湃,勢不可擋。

這種天下大亂的局面,最適合六國王族後裔的復國之夢。

範增的意見其實就是這股強大的六國復國運動的反映。範增本人並非六國王族的後裔,但是,他的思想卻代表了六國王族後裔的願望,也代表了六國百姓對故國的懷念。

範增在這次會議上特別指出了楚國的滅亡最為冤枉。楚國是戰國後期七雄之中與秦、齊一樣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的諸侯國。但是,由於楚國國君一系列錯誤的內外政策,使得楚國走向衰落,完全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遇。

所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言,在楚地流傳極廣。

戰國兩百多年,秦始皇滅掉六國才十二年,六國立國的思想當然不可能隨著秦帝國的建立即被清除出去。所以,範增的意見得到了項梁的認同(於是項梁然其言),也得到了當時參加這次會議的全體代表的擁護。其中,項梁的認同非常重要。項氏家族本來就是楚國貴族,接受六國復國的思想是理所應當的。

被項梁找回來的楚懷王的孫子心,此時已流落民間多年,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天底下真會有掉餡餅的好事:有人請自己稱王。

秦代法律嚴酷,造反,特別是稱王,必是死罪。但是,這位“楚懷王心”卻毫無顧慮,義無反顧地放下放羊的鞭子,當起了“楚懷王”。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淪落在民間為人放羊了。一無所有,他還顧忌什麽?